1.简答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宋在江淮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徽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
材料一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宋在江淮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徽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制凡鞫重囚大案,必须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会审,谓之三法司会审。洪武时确定会官审录制度,令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六科、通政司、詹事府等部门的官员到场审录,以后形成制度化。另外,刑科给事中还把握了死囚的终审环节,对于已经判处死刑的罪囚,行刑前还须经刑科最终复核。在地方上,提刑按察司为省级执法机构,同时朝廷派出的各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等都要参与地方要案的审理。府、县由知府、知县负责审理案件,但要受到监察机关的严密监督。总之,从中央到地方一切重大要案的审判,台谏官都要参与,“凡有疑狱,必力争不已”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刑审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刑审制度。
材料明制凡鞫重囚大案,必须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会审,谓之三法司会审。洪武时确定会官审录制度,令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六科、通政司、詹事府等部门的官员到场审录,以后形成制度化。另外,刑科给事中还把握了死囚的终审环节,对于已经判处死刑的罪囚,行刑前还须经刑科最终复核。在地方上,提刑按察司为省级执法机构,同时朝廷派出的各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等都要参与地方要案的审理。府、县由知府、知县负责审理案件,但要受到监察机关的严密监督。总之,从中央到地方一切重大要案的审判,台谏官都要参与,“凡有疑狱,必力争不已”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刑审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刑审制度。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伊拉克虽然在1921年就宣布独立,脱离了英国的委任统治,但英国通过为期25年的《英伊同盟条约》继续对伊拉克进行控制。在(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伊拉克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共产党,库尔德民主党等反帝反封建政治力量迅速活跃起来,在军队中也仿效纳赛尔,建立起若干个“自由军官组织”。1958年7月14日爱国军人在复兴党、伊拉克共产党等党派和广大群众支持下发动起义。
新政权成立后,宣布废除封建君主制,释放政治犯,实行民主政治。对外奉行反帝反封建政策,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7月15日宣布推出巴格达条约,接着又退出英镑区,封闭和没收巴格达条约组织在伊拉克的弹药装备,收回了英国在伊拉克的空军基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拉克“7.14革命”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拉克“7.14革命”的影响。
材料 伊拉克虽然在1921年就宣布独立,脱离了英国的委任统治,但英国通过为期25年的《英伊同盟条约》继续对伊拉克进行控制。在(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伊拉克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共产党,库尔德民主党等反帝反封建政治力量迅速活跃起来,在军队中也仿效纳赛尔,建立起若干个“自由军官组织”。1958年7月14日爱国军人在复兴党、伊拉克共产党等党派和广大群众支持下发动起义。
新政权成立后,宣布废除封建君主制,释放政治犯,实行民主政治。对外奉行反帝反封建政策,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7月15日宣布推出巴格达条约,接着又退出英镑区,封闭和没收巴格达条约组织在伊拉克的弹药装备,收回了英国在伊拉克的空军基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拉克“7.14革命”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拉克“7.14革命”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攉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給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明史•郑和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
材料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攉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給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明史•郑和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
3.单选题- (共5题)
5.
有学者统计,在民主的雅典,没有一个真正的贫穷的公民能够成为民主政治的领袖,几乎所有的政治领袖都出自富人阶层。这说明雅典
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贫民无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
C.民主实际上还是精英政治 | D.公民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 |
7.
秦、汉、唐都有过大规模迁徙富豪,使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的事情。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不立田制”。据此可知,宋代
A.土地私有权的完整性得到承认 | B.土地租佃关系不断衰退 |
C.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受到抑制 | D.人身依附关系更加强化 |
8.
17、18世纪中西文明有较大规模的交流,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传播到中国,同时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制度也传到西方。这表明当时
A.中国文明处于优势地位 |
B.中国文明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
C.文明交流具有双向特点 |
D.文明交流推动双方社会转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