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六十六届友好学校)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4840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民主政治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几千年来文明沉淀的精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民主思想属于一种“混和物”。它们有的是对古典时代直接民主思想的继承,但大部分是中世纪的创新,……英王爱德华一世在1295年召集议会的诏书中直接引用了这一格言:“关涉大家的事需得到大家的同意”,从而将这一原则提升为宪法原则,自觉地依据这一原则所召集的这次议会也被视为英国议会制度的开端。

——R·达尔《现代政治分析》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1649-1832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

——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

材料三 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代议制的渊源。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英国“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在政治体制上有何表现?列举1649-1832年中,英国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的重要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选择了怎样的政体?又是如何将“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这些进步思想付诸实施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何认识?
2.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中日关系发展,必须以史为鉴,才能够面向未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荫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1887年,日本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田中奏折)还明确提出了侵略步骤:“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既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

——摘编自《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英美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而战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朕欲忍其所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1945年《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制定《清国征讨方略》的原因。指出日本在19世纪末为实施其方略采取的举措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华是怎样逐步实施第三期目标的?面对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天皇停战的原因,这对当今日本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3.
余光中先生一首《乡愁》折射了国家分裂带给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愁,也让我们深思当今国家分裂的多方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下面是两幅古代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材料三:《乡愁》余光中1971年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卿、大夫、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的制度因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一、图二所属封建王朝在山东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社会影响。
(3)针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唐、元、清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4)分析导致材料三中“乡愁”出现的国内外因素。为了化解“乡愁”,海峡两岸作出了哪些努力?

2.单选题(共27题)

4.
“《十二铜表法》中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是成文法的开端
B.内容广泛庞杂
C.侧重保护私有财产
D.注重诉讼程序
5.
《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如果说,罗马法……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罗马法中最符合材料的新创制是
A.习惯法
B.成文法
C.万民法
D.公民法
6.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A.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B.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C.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7.
《醒睡录》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这里记载的军事行动是
A.英军割占香港岛
B.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C.八国联军进攻天津
D.太平军进行北伐
8.
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落款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印行),该标语口号最有可能出现在
A.1927~1936年
B.1924~1927年
C.1937~1945年
D.1946~1949年
9.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次会议
A.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D.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0.
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的战况简介,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时间
参战部队
战法
战果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逐个歼灭傅作义集团
歼灭、改编敌军52万余人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11.
“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12.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13.
下表为某同学所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错误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掠夺原料、开拓海外市场市场,发动鸦片战争
B
《资政新篇》
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
《南京条约》
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新途径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
 
A.A
B.B
C.C
D.D
14.
孙中山先生针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作评价如下:“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这一事件
A.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
B.成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C.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D.迫使清政府推行“新政”、“预备立宪”
15.
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他不承认共和则已,即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材料中孙中山的想法不受下列哪一因素影响
A.革命派政治上不成熟
B.袁世凯真心拥护革命
C.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D.革命派缺乏足够实力
16.
学者陈旭麓认为:“(***)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其中“辛亥革命的事业”是
A.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颁布《临时约法》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7.
1854年英法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断然拒绝。1856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当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
A.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
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
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
D.西方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
18.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以上内容出自
A.《共产党宣言》
B.“四月提纲”
C.马克思主义理论
D.社会主义理论
19.
马克思在论述某次革命时说:“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个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本身而进行的革命。”马克思论述的这场革命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巴黎公社
D.中国太平天国
20.
我国制定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21.
新中国的一部法律序言中写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及外交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这部法律是
A.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2.
周恩来说:“五大国外长和其他有关外长们坐在一起来审查和解决最迫切的亚洲问题,这还是第一次。我们的任务是复杂的。但是举行这个会议本身,就意味着经过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可能性的增长。”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
A.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C.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联系
23.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这表明
A.美国被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B.旨在阐明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
C.主张建立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
D.美国孤立中国失败,考虑改善两国关系
24.
中国邻国众多,周边地缘环境复杂,新中国建国以来把奉行睦邻友好作为我国外交一贯战略方针。”进入新时期,走和平发展道路,继续奉行睦邻周边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的表现为
A.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多边外交活动
D.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25.
加亚尔在《欧洲史》中说道:“1948年4月16日,欧洲经济组织成立,其任务是分配美国援款,欧洲人从此走上了合作之路”。材料所指为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北约组织建立
D.欧共体成立
26.
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该国际组织
A.中国是其创始成员国之一
B.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C.20世纪50年代正式成立
D.始终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行动纲领
27.
法里德·扎卡里亚的《后美国时代》认为:“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这里的“群雄竞起”
A.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C.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28.
1955年,面对西德加入北约的不可逆转,苏联立刻发出了强硬警告:“在伦敦和巴黎会议上制定的复活德国军国主义和把一个军国主义化的西德拉入军事联盟的计划,只会使欧洲局势复杂化……如果爱好和平的欧洲各国人民迫不得已而采取保障他们的安全的新措施,那将是十分自然的。”为此苏联
A.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B.修筑柏林墙,挑起柏林危机
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29.
《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入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皇帝制度独揽大权
B.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
C.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
D.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3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谈到:……(雅典)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这种“政治自由化”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
A.雅典城邦的建立
B.梭伦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克里斯提尼改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