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34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1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材料 乾隆中期以后,清王朝渐呈颓势,尽管河政体制仍大致稳定,但其弊端日益暴露。由于黄河淤积愈来愈重,治理难度加大,所以这一时期加强了管理与加大治河力度。如嘉庆十六年,鉴于“江南淮扬海道,分巡三府州,管理十厅河务,不能兼顾,添设淮海道一缺,驻扎中河,专管桃北、中河、山安、海防及新设两厅河务”。康熙年间,全河岁修经费不过数十万金……道光时的河费“浮于嘉庆,远在宗禄、名粮、民欠之上”,增为每年六、七百万两。河官自行聘任的幕友、亲戚、佣人等外工人数也急剧增加,人浮于事。对此现象,最高统治者虽极力扭转但收效甚微,嘉庆帝感慨河政“大坏已极”,道光帝则哀叹“吏治河工,原无二致”。
——摘编自《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1)根据材料指出清代河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代河政体制改革。
2.
(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8月,印度、巴基斯坦成立自治领,后分别成为共和国。印巴独立,结束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印度次大陆长达190年之久的直接统治。
英国在移交政权的过程中,继续施展起其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它极力扩大国大党与穆盟之间的分歧,以及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从蒙巴顿方案公布至1951年,约有720万伊斯兰教徒成群结队迁往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的约890万印度教徒也携儿带女迁往印度。他们背井离乡,倾家荡产,衣食无着,流落街头。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划定印巴边界,东西巴基斯坦相隔1600公里,而恒河和印度河流经印巴两国,这又造成了印巴边界纠纷问题和河水争端问题。特别是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更造成了印巴的严重对立。
——据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巴分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印巴分治产生了哪些影响。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19年1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在他的雄辩面前,日本代表完全处于劣势。各国首脑纷纷向他表示祝贺,顾维钧在国内外一举成名。这次雄辩在中国外交史上地位非凡,这是中国代表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为自己国家的主权作了一次成功的演说。
这次拒签在中国外交的历史中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第一次坚决地对列强说“不”,终于打破了“始争终让”的外交局面,最后没有退让。这也是中国外交胜利的起点。以后,中国一步步夺回了丧失的主权。
——据《百科》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和会召开前后中国的主要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政治立场。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唐书》载:“先是,京师晨暮传呼以警众,后置鼓代之,俗曰‘鼕鼕鼓’;……城门入由左,出由右”。
《唐律》规定:“或沿(顺流)泝(逆流)相逢,或在洲屿险处,不相回避,覆溺者多。须准行船之法,各相回避,若湍碛之处,即泝上者避沿流之类,违者,各笞五十”。
“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快跑)车马者,笞五十……若有公私要速(要速:紧急重要的事项)而走者,不坐。”
材料二 修筑罗马道路的最初动因是为了满足军事征服的需要,但后来则更多地是出于政治统治的考虑。罗马民族在修筑道路上要求坚固,耐用。不论是军事大道,城市街道,还是桥梁隧道,都遵循严格的规范,力求实用。为了保障统治需求和方便行人,罗马人又修建了完善的驿站和里程碑设施。

——《浅析罗马道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唐朝和古代罗马交通法规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唐朝和古代罗马交通法规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共6题)

5.
1907年10月17日,湖南巡抚岑春煊在《遵旨严缉革党分别科罪篇》中说:“奸匪假借革命名词,煽惑人心,希图扰乱治安”。材料表明
A.民变以革命旗帜相号召B.民主革命已是时代趋势
C.农民与革命党结成同盟D.湖南已成社会矛盾焦点
6.
1942年,***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还差不多。”***此话意在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前身就是中国同盟会B.研究中共党史必须从辛亥革命开始
C.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D.***与孙中山有共同的革命目标
7.
据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统计,(西晋)永嘉之乱后,坞堡组织发展至高峰:魏郡、汲郡、顿丘有五十余,冀州有百余,雁门、太原等地有三百余,关中地区最多,有三千余,各地豪强纷纷结坞自保。这一现象表明,该时期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豪强成为维系国家统一的关键
C.全国性市场遭到破坏D.庄园经济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
8.
外国在华的总投资,1902年是7.88亿美元,1914年达到16.1亿美元;1907年80%的航运业、34%的棉纺织业及100%的钢铁生产,处于外国控制之下,1911年,外国控制了中国铁路的93%。材料反映了
A.列强已经主宰中国经济B.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的朝廷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D.资本输出开始替代商品输出
9.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文革”时期倡导的这种文艺创作模式反映出
A.该时期文学艺术繁荣
B.文艺创作有规律可循
C.政治决策冲击到文艺
D.人们的政治热情高涨
10.
郭嵩焘作广东巡抚的时候,汕头人不许外国人进城,他不顾一切,强迫汕头人遵守条约,允许外国人进城。材料表明郭嵩焘
A.致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其思想在同时代是先进的D.广东省革命力量强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