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
——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明末李贽的哪些主张体现了反封建礼教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2)据材料并结合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汤一介教授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
——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明末李贽的哪些主张体现了反封建礼教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2)据材料并结合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汤一介教授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知识阶层新的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指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旨。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抗战中国人对新型国家认同的背景及新型国家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国人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摘编自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王韬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提出: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 中国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摘编自孙中山《国家建设·民族主义》(1924年)
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摘编自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知识阶层新的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指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旨。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抗战中国人对新型国家认同的背景及新型国家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国人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
——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材料二熙宁四、五年(1071—1072)间,朝廷接连调整雇役细目,“今依仿府界之法,又令四等以下均出役;未几,又令只据税钱,不用等第;又今挪移补助。”其中的做法取自开封府、江南东西、福建等路的经验。梓路判官冯山说“自去年冬末已后,访问诸处,仅能成书,方议奏报,而旋有新制,……半年之间,改动者数四,官吏惶骇,不知定议,……然则役法何时而定耶?”
——摘编自黄敏捷《北宋熙丰时期的役钱征收与地方权限》
材料三邓绾言:“昨者朝廷免役率钱之法,初且用丁产户籍,故诸路患其未均,相继奏陈,各请重造,多于改造矣。”正因为朝廷与地方就役钱计征事宜反复商议并由朝廷让步,遂取得“法虽不同,大约己定,而民乐输矣”的效果。
——摘编自黄敏捷《北宋熙丰时期的役钱征收与地方权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谈及的是变法中的哪一项内容并要达到什么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朝廷在变法过程中采取了什么做法,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
——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材料二熙宁四、五年(1071—1072)间,朝廷接连调整雇役细目,“今依仿府界之法,又令四等以下均出役;未几,又令只据税钱,不用等第;又今挪移补助。”其中的做法取自开封府、江南东西、福建等路的经验。梓路判官冯山说“自去年冬末已后,访问诸处,仅能成书,方议奏报,而旋有新制,……半年之间,改动者数四,官吏惶骇,不知定议,……然则役法何时而定耶?”
——摘编自黄敏捷《北宋熙丰时期的役钱征收与地方权限》
材料三邓绾言:“昨者朝廷免役率钱之法,初且用丁产户籍,故诸路患其未均,相继奏陈,各请重造,多于改造矣。”正因为朝廷与地方就役钱计征事宜反复商议并由朝廷让步,遂取得“法虽不同,大约己定,而民乐输矣”的效果。
——摘编自黄敏捷《北宋熙丰时期的役钱征收与地方权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谈及的是变法中的哪一项内容并要达到什么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朝廷在变法过程中采取了什么做法,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2)指出材料二中丘吉尔的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人民的天性”指什么?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如果说在危急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丘吉尔《英国民族的历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克伦威尔对民众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指出材料二中丘吉尔的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人民的天性”指什么?
3.单选题- (共14题)
5.
古罗马3世纪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民法大全》在婚姻法中体现的原则是
A.恪守罗马早期法学家对婚姻的定义 |
B.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 |
C.契约以当事人合意为生效主要条件 |
D.婚姻中男女双方地位平等 |
6.
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为首相,用封官许愿、收买等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
A.立宪政体未能阻止王权滥用 |
B.责任内阁制政府名存实亡 |
C.议会高于王权原则尚未确立 |
D.国王试图平息政党政治危机 |
7.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
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8.
下图是著名画家米谷对某一时期国共两党军事斗争的描绘。蒋介石在短短三年中形象急剧蜕变(由右至左),初期“意气风发”,进而“浑身受伤”,最后长刀换成了“匕首”。这一时期是


A.北伐战争期间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红军长征期间 |
D.解放战争时期 |
9.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 D.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
10.
1930年6月,中共中央决议认为“中国经济政治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总的形势,都表明中国新的革命高潮已经逼近到我们的前面了”,并“有极大的可能转变成为全国革命的胜利”。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
B.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
C.试图打破国民政府的军事封锁 |
D.对革命形势作了过高的估计 |
11.
《共产党宜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该序言认为原来的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与此判断密切相关的是
A.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 |
D.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 |
12.
下表是1955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中对亚非会议参会国的划分,这一划分


A.为后来三个世界划分提供了依据 |
B.受到当时国际格局和冷战的影响 |
C.对参会国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分类 |
D.表明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日益成熟 |
13.
下表是二战后初期苏联对外贸易(单位:百万美元)表。这表明二战后初期


A.美苏间的贸易关系趋于恶化 |
B.西方国家持续扩大对苏贸易 |
C.苏联依靠西方恢复本国经济 |
D.东西方分裂的格局日益明显 |
14.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宋朝的城市管理水平落后于唐朝 |
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
C.商业发展必然严重影响城市交通 |
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
16.
1979年创办的《计划经济研究》学术期刊,1993年更名为《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又再次更名为《宏观经济研究》,这反映了我国理论界
A.开始独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
B.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逐渐明确 |
C.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D.彻底放弃传统社会主义的研究 |
17.
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A.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
B.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
C.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
D.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