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顾庄学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482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B.泰州美食有哪些?你一定会说出一大串:什么干丝啦、鱼汤面啦、蟹黄汤包啦……
C.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D.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激动,令人精神振奋。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B.近日,团市委、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中学开办“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C.“魅力泰州”的打造,必须注重文化内涵和品牌建设,注重城市灵魂的塑造。
D.遭受挫折不仅可以积累经验,而且使人得到升华,但是我们更应该正视挫折。

2.字词书写(共1题)

3.
根据短文中的汉语拼音的提示,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
这是一个充满xiá(______)思的季节,每一片土地都在酝niàng(______)一个季节的故事。这个季节,满目都是春色,你会忘记流年的cāng(______)桑。àng(______)然的绿意,让混浊的目光随春光流转灼灼闪亮;飞舞的歌声,让日益迟钝的灵魂轻灵自由……

3.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zé)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③瓯(ōu):杯子。

【小题1】结合“叹息”一词,探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试结合“草深”“鸣蛙”两个词语,赏析“草深无处不鸣蛙”这句的妙处。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奚谷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同郡柳贯以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方籍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注)①称之不容口:满口赞誉。②交誉:交口称赞。③仕:做官。④籍:这里指征召。下同。
⑤糜饷:浪费粮食,耗费粮饷。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既归,遭天下大乱(__________)②时方籍金华民为兵(__________)
③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__________)④籍之,徒糜饷耳(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同郡柳贯以文章名天下
A.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B.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则》)
C.以为顺流下矣(《河中石兽》)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小题3】按照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一处)
⑴复  登 同 邑 先 达 之 门 (标在动宾间)
⑵同 郡 柳 贯 以 文 章 名 天 下 (标在主谓间)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⑴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小题5】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选文分析其中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现代文阅读(共3题)

6.
阅读禹正平的《老裁缝》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老裁缝是我妻子家隔壁的屋主,60来岁,精精瘦瘦,蓄一撮黄白相杂的山羊胡须,一年四季总套着那件罩过脚背的青色长衫。他生性喜欢凑热闹,偏偏又闲不住嘴,缺了两颗牙的牙门像老鼠打的小洞,显得既幽默又滑稽。
②记得那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春日,我初次去妻子家相亲,凳子还没坐热,门外就沁进一句乐乐呵呵的问候,紧接着青色长衫裹进一个瘦老头。妻子和岳父叫“老裁缝”的口气泾渭分明,一个揶揄,一个尊敬。他将长衫一撩,随意地坐在我对面,直瞪瞪地拿眼睛挑剔着我。正当我想在心里诅咒他时,他却有眉有眼地夸奖了我一番。
③从那以后,只要我去未婚妻家串门,老裁缝总要过来露露脸,凑一番热闹,或三言两语,或喋喋不休。一日,我在不经意间从门口瞥见老裁缝一手提一个鼎罐,不疾不徐地朝镇上那条通往水井的麻石路走去。未婚妻见我好奇、疑惑,就瞭了我一眼,露出像扇贝一样白灿灿的牙齿,道出了原委。
④原来,老裁缝迷信,认为人一生用多了水,去阴间是要坐水牢的。于是,他视水如命。他每天只提两鼎罐水,清晨从不洗脸,晚上倒小半盆水抹抹嘴,又拿来洗脚,牙是从不刷的。他的屋后有一个菜园,他浇起菜来却很大方,别人十天半月浇一次园,他却三五天浇一次。每天都端着弓步,两手握着舀勺,眼睛炯炯有神,盖过脚背的长衫在菜中扫来扫去。因此,他的菜园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种下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⑤他很吝啬,每每卖完一担菜,熬到日头偏西,他也从不进镇上的馆子,每餐也从不吃饱。正月里的一块腊肉,他会攒到秋收。偶尔买一回肉,也要吃上半个月。假如久不吃荤菜,又怕人笑话,于是吃完饭后,他就往嘴上抹点油,一边走一边拿根火柴棍剔牙齿。一堆人正在开玩笑,见他来了,就停住笑,一齐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地问:“老裁缝,看你走路有气无力的,一定没吃饱吧?”老裁缝稳住脚,抹抹山羊须,举着刚剔过牙的火柴棍,一板一眼地说:“每个人吃的粮食有个总量,粮吃满了人会死的。”尽管他生活清贫,却不想死。
⑥老裁缝落到这步田地,他自己做梦都想不到。公允地说,他最拿手的还是裁缝手艺,方圆百十里的裁缝师傅,还没有哪个人的技艺能超越他。遗憾的是,随着缝纫机的出现,他的手艺被慢慢淘汰了。也有人找上门来,那是旧时的老顾主,他们照旧打发自己的儿孙前来邀请。碰上这种场合,老裁缝便掩饰不住脸上的兴奋,用手一遍又一遍地摸着山羊须,然后有条不紊地打开一个小包袱,里面装着久违了的剪刀、竹尺和针线盒。尔后,很考究地套上那件自己的得意之作——只有逢年过节时才穿的蓝的确良长袍,右手挽着那个小包袱,迈着方步跟在晚辈的后面,既庄重又滑稽地走着。
⑦老裁缝是这样古怪,之前,我认定他一直是个孤寡老头。中秋节那天晚上,他照例过来凑热闹,出门时,却霸蛮地请我去他家吃顿晚饭。盛情难却,我硬着头皮去了。当我坐下来,才发现房里唯一的四方桌上摆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一张女人的相片:30来岁、瓜子脸、细高挑儿,穿一身水红色碎花衣裤,模样儿齐齐整整。在我一再地追问下,老裁缝凄凄道出那是他已过世的女人。屋内的空气刹那间凝固了,我后悔自己触动这些带泪的陈年旧事,只想尽快结束这顿突兀的晚餐。老裁缝仿佛猜着了我的心事,风一样地端出早已准备好的几大碗菜。一时间桌上热气腾腾,有鲜鸡、鲜鱼、月饼和腊肉。我默坐着,心里问,这就是我记忆中的老裁缝吗?要不是他端来米酒,连连催我喝,我还以为这是窗外初升的月光下迷离的幻境。几杯浊酒下肚,老裁缝的话匣子打开了,原来那晚是他死去20年的女人的忌日。说到动情处,他的双眼蒙上了一层浑浊的老泪。我被他的一往情深打动了,怎么也咽不下这桌丰盛的酒菜。望着几乎没有动的一桌菜,我想,这一餐,老裁缝恐怕要吃上半年呢。
⑧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与妻成了亲,老裁缝不动声色地送来一床被单,我俩珍惜地将它压在箱底。也就在这年冬天,老裁缝得了重病,当我和妻子去医院探望他时,他正颤抖着双手,将自己一生积蓄下来的1万块钱捐给医院,并叮嘱医生将这些钱用在和他女人一样得癌症的人身上。
⑨老裁缝走的那天,镇上的人都来为他送行,回来的路上,有人说他这辈子不值,无儿无女,无娘无妻,呷没有呷好,穿没有穿好。我并不赞同他们的说法,可是,每当我想起他,心里就哀哀的,总想为他说些什么。
【小题1】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主要情节。
初次相遇,得到夸奖——①________________——生活窘迫,刻意掩饰——②___________——邀我做客,追忆亡妻——送我床单,临终捐钱
【小题2】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作者描写了老裁缝的外貌,将“缺了两颗牙的牙门”比作“老鼠打的小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裁缝的幽默与滑稽。
B.第④段中,“老裁缝迷信,认为人一生用多了水,去阴间是要坐水牢的”解释了他每天只提两鼎罐水的原因,并照应了第②段。
C.第⑥段中,“滑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老裁缝庄重的穿着,在现实的映衬下早已过时,其举止越庄重越显得滑稽,流露出作者看到老裁缝时内心的喜悦和对老裁缝的嘲讽。
D.第⑦段中,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到“桌上热气腾腾,有鲜鸡、鲜鱼、月饼和腊肉”时的惊讶与怀疑。
【小题3】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⑵老裁缝身上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看似古怪却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请列举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鲁迅《孔乙己》)
本文中的老裁缝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都喜欢穿长衫,长衫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科学家揭开变色龙变色之谜》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变色龙通过变色吸引同伴,吓退情敌、迷惑捕猎者的原理着迷。
②今天,科研人员宣布他们揭开了变色龙变色的秘密,而这一发现让他们大为震惊。
③科研人员发现,变色龙不是通过色素来改变颜色的,而是靠调节皮肤表面的纳米晶体,通过改变光的折射而变色的。
④日内瓦大学的生物学家米歇尔·米林科维奇说:“我们十分惊讶,人们曾认为它们是通过色素来变色的,但真正的原理完全不同。”
⑤雄性变色龙变色,可以让自己的外表更加华丽,以吸引异性、吓退情敌;或是让自己的外表更加不起眼,从而躲过捕食者。
⑥大多数其他种类的变色动物通过黑色素在载黑素细胞内聚集和发散来调整颜色的明暗程度,它们改变的是颜色的亮度而不是色调。
⑦研究团队称,此前人们也一直用该原理解释变色龙的变色过程。但这个说法,现在被证明是错误的。
⑧对变色龙皮肤的分析显示,变色龙的变色是由透明的被称为“光子晶体”的纳米物质控制的,光子晶体位于虹细胞层,在变色龙的色素细胞之下。
⑨日内瓦大学在一份报告中说,变色龙可通过“调节”虹细胞内的纳米晶体结构来改变光线的折射。“当变色龙状态平静时,纳米晶体呈密集网状分布,折射出蓝光。而当变色龙兴奋时,纳米晶体结构会变得松散,因此折射的光线呈黄色或红色等其他颜色。
⑩他们发现变色龙还有更深一层的虹细胞,这些细胞包括“体积更大、更不规律”的晶体,可折射强光,实质上是一层智能隔热板。
⑪研究团队说:“虹细胞呈两层分布是进化的新特点。这令变色龙可以迅速在有效保护色和鲜艳颜色间转换,同时提供被动热防护。”其他爬行动物体内只有一种无法变色的虹细胞。
【小题1】文章第①段是否可以删去?请说明理由。
【小题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变色龙变色原理的传统解释是什么?科研人员指出这种认知的误区在哪里?
⑵文中第⑩段加点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雄性变色龙通过变色来吸引异性、吓退情敌,迷惑捕猎者。
B.其他种类的变色动物通过黑色素在载黑素细胞内聚集和发散来改变其色调。
C.变色龙的变色是由位于虹细胞层的“光子晶体”这种纳米物质控制的。
D.变色龙的虹细胞呈两层分布,这是其进化的新特点。
8.
阅读《恰与够》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园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小题1】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小题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文章第④段“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句中“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⑵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B.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① / ② ③ ④ ⑤ ⑥ / ⑦
C.第①段的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第③段“说话也是如此”中“如此”是指: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化。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9.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最近我们学习了“寻找古诗词中的科学”语文实践活动和“长城”专题,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⑴根据物候学知识,写出下列诗句反映的是哪一季节的景色。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________
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____________
⑵写出下列古诗句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根据意思写出与长城有关的成语。

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___________
⑷中国广告长城奖,被誉为“中国广告界的奥斯卡”。请你为右面一幅公益广告配上与长城元素有关的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