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是盲从的,依感情行事的,人民只有热情而无理性,所以不宜做决定。人 民所能胜任的事情就是选择代表。古代的大多数共和国有一个重大的弊病,就是人
民有权利通过积极性的,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予以执行的决议。这是人民完全不能胜 任的事情。他们参与政府应当只是选举代表而已,这是十分适合他们的能力的。
——据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人民主权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 人民是盲从的,依感情行事的,人民只有热情而无理性,所以不宜做决定。人 民所能胜任的事情就是选择代表。古代的大多数共和国有一个重大的弊病,就是人
民有权利通过积极性的,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予以执行的决议。这是人民完全不能胜 任的事情。他们参与政府应当只是选举代表而已,这是十分适合他们的能力的。
——据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人民主权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7年,孙中山指出,中国人民遭受“巨大的长久的苦难,则是由清政府有系 统的贪污造成的。实行地方自治人民有自选权,贪官污吏自不敢明目张胆作恶。
1905年,孙中山在《革命方略》中规定:应将地方自治权归之为地方人民,实行地方自治。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主张“地方的事情,让本地自己去治,政府毫不干涉”。地方自治搞好了,经济发展,“地方自治之制既日发达,则一省之政治遂于此进步,推之国 家亦然。如此做去,将来中国自然日臻强盛,与列强相抗衡于地球上”。
——摘编自王启勇《简论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
材料二 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把“实行地方自治,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 府”列入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之中。中共不但承认了地方自治,而且在各抗日根据地切实推行地方自治。各级政府积极组织真正的普选,允许实行公开的竞选。各抗日
党派合法存在。共产党尽管占有优势,但其主张必须经过参议会赞同和认可才能成
为政府法令。人民群众和其代表机构具有选举、罢免、否决、创制等切实的权力,真正 成为政权的主宰。针对国民党统治区的状况,中共在强调抗日的同时,也一直要求国
民党实施民主政治。
——摘编自李国忠《中共关于地方自治的理论与实践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主张实行地方自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地方自治与中共地方自治的共通之处。
材料一 1897年,孙中山指出,中国人民遭受“巨大的长久的苦难,则是由清政府有系 统的贪污造成的。实行地方自治人民有自选权,贪官污吏自不敢明目张胆作恶。
1905年,孙中山在《革命方略》中规定:应将地方自治权归之为地方人民,实行地方自治。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主张“地方的事情,让本地自己去治,政府毫不干涉”。地方自治搞好了,经济发展,“地方自治之制既日发达,则一省之政治遂于此进步,推之国 家亦然。如此做去,将来中国自然日臻强盛,与列强相抗衡于地球上”。
——摘编自王启勇《简论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
材料二 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把“实行地方自治,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 府”列入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之中。中共不但承认了地方自治,而且在各抗日根据地切实推行地方自治。各级政府积极组织真正的普选,允许实行公开的竞选。各抗日
党派合法存在。共产党尽管占有优势,但其主张必须经过参议会赞同和认可才能成
为政府法令。人民群众和其代表机构具有选举、罢免、否决、创制等切实的权力,真正 成为政权的主宰。针对国民党统治区的状况,中共在强调抗日的同时,也一直要求国
民党实施民主政治。
——摘编自李国忠《中共关于地方自治的理论与实践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主张实行地方自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地方自治与中共地方自治的共通之处。
3.单选题- (共19题)
3.
美国学者威尔。杜兰指出:“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成为个人自由的依据;而罗马留下了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该学者旨在强调
A.追求个人自由是希腊民主与哲学的核心 |
B.希腊和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泉 |
C.重视法治和社会秩序是罗马文明的特征 |
D.希腊和罗马文明具有各自的特色和意义 |
4.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由德意志帝国宰相担任,宰相必须在皇帝批准的一切法案上副署,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这表明德意志帝国
A.国家权力中心属于宰相 | B.皇帝掌握国家实权 |
C.皇帝权力受到宰相限制 | D.代议制度已经形成 |
5.
只有根据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兵变法案》,国王政府才能成立军事法庭,惩办逃兵和哗变者。这表明
A.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 |
B.议会能够干预国王的行政权 |
C.国王权力受制于议会 |
D.国王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
6.
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
A.改变了传统科考的方式 | B.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 |
C.注重对知识人才的选拔 | D.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 |
7.
1928年6月,中共六大《政治决议案》指出:“第一次革命浪潮因为历次失败而过去了,而新的浪潮还没有到来,反革命的势力超过了工农”,“党要用一切力量去加紧团 结收集统一无产阶级的群众”。这表明
2
2
A.城市暴动仍是中共革命的主要模式 | B.中共迫切需要壮大自身的力量 |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得到大会的认可 | D.“左”倾冒险主义左右会议进程 |
9.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当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争取多数,把苏维埃由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控制转变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这反映出列宁
A.希望和平夺权 |
B.建立合并其他政党 |
C.反对暴力革命 |
D.主张实行议会政治 |
10.
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抨击戴高乐研制原子弹时说:“与其说法国的原子弹是对付莫斯科的,毋宁说是对付华盛顿的。”这表明
A.美法两国军事对峙严重 | B.美国资本主义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
C.法国力图摆脱美国控制 | D.美国对法国的军事威胁大于苏联 |
11.
学者费里德曼认为,“随着全球体系中心的转移以及体系内部各成员经济地位的升降
起伏,现在的全球体系已经无法维持一元化的文化逻辑”。该学者强调的是
起伏,现在的全球体系已经无法维持一元化的文化逻辑”。该学者强调的是
A.文化与全球体系中心紧密联系 |
B.经济实力是全球体系中心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
C.多种文化的共存是历史的必然 |
D.文化的全球扩展需要坚强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
12.
20世纪60年代,苏联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分成“进步的”和“反动的”,蓄意分裂不结盟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把自己打扮成不结盟运动的“朋友和战友”。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结盟运动国际影响增强 |
B.苏联在争霸中处于劣势地位 |
C.美国与不结盟运动联系密切 |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13.
1950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6%,到1954年上升到80.55%。对这一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对华封锁加剧 |
B.中国优先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
C.苏联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 |
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14.
据《后汉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在安徽寿春修建了芍陂,灌溉农田一万多顷,扩大了稻田。芍陂得以修建的背景是楚国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
B.水旱灾害较为严重 |
C.新式农具推广使用 |
D.经济实力最为强大 |
15.
《都城纪胜》记载,南宋都城临安"街坊替市,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 然"。据此可知,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B.坊市制度开始打破 |
C.商业经营不受限制 | 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16.
“在欧洲各国中,葡萄牙是最不宜于从事帝国冒险事业的。幸运、地理位置、航海技能和天赋勇敢等结合在一起,使葡萄牙人在初期领先,但是不能长期保持。”导致葡萄牙 “不能长期保持”领先主要在于其
A.从事冒险人员众多 | B.未形成促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
C.面临列强激烈竞争 | D.深受海外殖民地独立斗争打击 |
17.
表1 1901-1911年中国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
表1中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反映了

表1中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反映了

A.国内工业发展环境恶化 | B.民族工业所占比重增加 |
C.近代工业结构有所优化 | D.近代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
18.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1年7月规定,将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定价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由1992年定价目录颁布时管理的141种(类)减少为13种(类)。这是我国当时
A.农村经济改革的需要 |
B.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
C.履行世贸责任的需要 |
D.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
19.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方言文学产生,英国的乔叟运用伦敦方言创作出《坎特伯雷故事集》,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法国方言文学的代表。这表明
A.拉丁文难学被知识界所抛弃 |
B.教会神权让位于世俗王权 |
C.思想解放促进文学形式变革 |
D.意大利文艺中心地位丧失 |
20.
1896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能道之”;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至,按之《周礼》,往往而合”。据此可知,梁、谭二人
A.借肯定传统文化向顽固派妥协 |
B.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
C.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 |
D.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