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18届高三统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14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朝入关前就建立理藩院管理蒙古事务。后来将漠南、漠北蒙古各部先后编制为若干旗,编旗时在蒙古原有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再予分割,通常为一部多旗。各旗都有固定的地界,旗民不得越界游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蒙古原有“会盟”的传统,编旗之后相邻的旗也形成会盟单位,盟长由皇帝在蒙古诸旗长官中指定,代表朝廷监督各旗。清朝统治者反复宣称“满蒙一体”,大力发展满、蒙贵族的联姻关系,对蒙古王公百般优待,爵同宗室。又广建喇嘛庙,尊崇漠北、漠南蒙古的两大活佛,以适应蒙古百姓崇尚黄教的心理。康熙帝曾得意地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治蒙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治蒙政策的作用。
2.
(历史一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40年,随着德国闪击欧洲,日本受到刺激和鼓舞,要乘英法无暇东顾之机,加快南进步伐,扩大战果。1940年,二度上台的近卫文唐制定了《基本国策要纲》,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牢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了夺取东南亚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日本企图利用这里丰富的原料资源,击溃太平洋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进而扩大中国战场之战果。“要纲”的出笼,标志着日本正式将南进政策视为其基本国策,南进战略开始实施。
——摘编自宋凤仙<《20世纪上半期日本南进战略述论》
材料二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初期,获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暂时胜利。但其后果是灾难性的:日本既无法以南进支持其对华战争,也无法从中国抽身专注于太平洋战场。新的大战使日军的全盘战略陷入被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日本制定“南进”计划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的大战使日军的全盘战略陷入被动”的原因?
3.
(历史一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万历四十六年,范文程归顺后金,“参与帷幄”。天聪三年,后金在范文程的建议下以考试选拔官员。同年,随皇太极伐明,因战功显著,被授予游击世职,不久升任大学士。顺治元年四月,范文程奏请出兵伐明。五月,清军进据北京。范文程向多尔衮建议:“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面对清军初占北京人心惶惶的局面,他提出:“官来归,复其职;民来归,复其业”,稳定了民心。范文程昼夜操劳,佐理国政,“安抚孑遗,举用废官,搜求隐逸,甄考文献,更定律令,广开言路”,确定赋税制度。顺治九年,复进世职为一等子,授议政大臣,任《太宗实录》总裁官。康熙五年,范文程因病去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范文程受到满族统治者重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文程的历史作用。

2.单选题(共10题)

4.
古罗马《法学阶梯》引述塞维尔皇帝和安多宁皇帝的批复写道:“虽然朕不受法律束缚,可是朕是遵照法律而生活的。”在其序言中还宣称:“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说明在当时的罗马
A.皇权高于一切
B.崇尚法治精神
C.社会矛盾尖锐
D.维护公平正义
5.
(题文)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期间,中外谈判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在北京长驻公使,开放长江沿岸的新口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等。判断该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6.
雍正元年上谕各省官员:“国家之设关税,所以通商,而非以累商”,“胥役于中,未免高下其手,任意勒索”,“应报税者,纳税即放,不得任胥役作弊,勒索阻滞,以副朕通商便民之意。”在这里,雍正皇帝
A.批评官吏盘剥
B.主张取消海禁
C.提出加重赋税
D.反对重农抑商
7.
《孟子梁惠王》说“深耕易耨”;《礼记月令》说(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荀子王制》说“修堤渠,通沟浍……使民有所耘艾”。这反映出当时
A.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B.注重精耕细作
C.小农经济形成
D.国君重视农业生产
8.
(题文)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在《欧洲经济发展》中写道:“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该看法
A.批评了欧洲中心论
B.体现了工业革命的意义
C.贬低了亚非拉地区的贡献
D.说明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9.
下表为1759~1818年英国工人生活费和工资指数变化表(以1850年为100)

该表反映出当时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C.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0.
19世纪80年代,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棉布、棉花、毛织品、五金器材等,出口货物种类大量增多,主要有豆类、花生、桐油、锡、猪鬃等。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A.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已取代自然经济
C.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D.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
11.
1979年3月,陈云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部分);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该主张
A.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重
B.认识到完全的计划经济存在不足
C.主要目的是扩大我国私营经济
D.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12.
1905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
A.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B.实现社会教化,适应革命思潮
C.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
D.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
13.

上表为不同史籍对唐初史事的叙述,据此能够确定的历史事实是
A.李建成、元吉图谋篡位夺权
B.李渊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反复不定
C.李世民继承皇位是众望所归
D.李渊父子、兄弟间权力斗争激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