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02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5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下表反映的是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对美国几种刊物使用“自由世界”和“西方”两个词汇的情况统计。以此可以用来说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刊物使用“自由世界”和“西方”
提到的次数
百分比变化(%)
1988年
1993年
《纽约时报》
自由世界
71
44
-38
西方
46
144
+213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40
西方
36
87
+142
《国会记录》
自由世界
356
114
-68
西方
7
10
+43
 
A.欧美逐渐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B.官方意识形态与主流民意相互背离
C.世界冲突中意识形态对立淡化
D.苏东剧变对这一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把家庭承包这种经营方式引入集体经济,形成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又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必要的统一经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举,是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权宜之计,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材料二: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回答,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但丁兴奋地高呼:“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

材料二 《新青年》的作者们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旧文化,欧洲的文化是新文化,欧洲文化之输入中国是历史的进步。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一步都要引起同中国文化的冲突;而每经历一次冲突,中国“国民即受一次觉悟”。陈独秀认为,明中叶至清朝初年,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将一些西方科技知识输入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运动逐步深入,洋务运动提倡西方的制械练兵之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行政制度,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旨在“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然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实行的却是假共和,专制并没有结束,“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用鲁迅的话说,是“首在立人”。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同之处。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代杜佑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他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丞起步,后来担任地方刺史、淮南节度使乃至宰相。杜佑虽位极将相,而好学不倦。他认为诸经率多记言,罕存法制,故究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本。从766到801年,杜佑历经三十六年著成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的《通典》,成为中国典章制度通史的首创。《通典》凡二百卷,分为九门,杜佑认为“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以食货(财政经济)居首,次为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每门又各分子目。杜佑批判颂古非今的思想,强调今胜于昔,指出制度设置与变革,事皆相因,主张一切事情,应该“酌古之要,通今之宜,既弊而思变”。杜佑的历史进化观点,与唐朝发展开阔人们眼界有关,也受唐初史学发展,尤其刘知几的史学评论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杜佑代表作《通典》的史学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杜佑撰写《通典》的背景。
5.
材料:60多年来,德国政府虽然几经更迭,但在对待战争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上却始终如一:敢于直面历史,勇于承担罪责。1949年奥多尔•豪斯(时任联邦德国总统)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1970年勃兰特总理出访波兰,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惊人一跪”;1985年,魏茨泽克总统将5月8日(原为“战败日”)改为“解放日”,得到80%德国人的认可……与此同时,德国也不断为赔偿立法,积极对犹太人等战争受害者进行赔偿。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对战争反思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开始“反思”的历史背景及反思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共7题)

6.
《敌机飞临南京》为《拉贝日记》的南京卷,是德国商人约翰·拉贝于1937年9月至1938年2月在南京撰写的日记,同时还附有拉贝保存的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及其详实说明。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始末
B.中国局部抗战的事迹
C.日本在中国制造屠城事件
D.国共联合抗战的原因
7.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
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反映了中国注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D.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8.
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并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A.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B.具有社会治理功能
C.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D.是分封制度的延续
9.
“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政府控制金银流通
C.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D.政局动荡货币不一
10.
轮船招商局最初由旧式沙船商人出身的朱其昂主持,招股困难重重,而买办唐廷枢、徐润接手以后,短时间内即招足100万股本;上海织布局在郑观应入局之前后,其局面之不同也与之同类。这说明
A.洋务运动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于近代官办企业
C.买办阶层一定程度上代表先进生产力
D.实业救国已成为近代民族思想主流
11.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记述
出处
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
《韩非子·喻老》
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
《史记·扁鹊传》
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曾试图用石具除去在位的秦武公脸部的疾病
《战国策·秦策》
 
A.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
B.扁鹊可能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
C.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
D.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
12.
从1897年开始,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洋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歇洛克(福尔摩斯)奇案开场》180余种,风靡全国。1919年,林纾写信给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白话文)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表明林纾
A.在文化变革中沦为时代的落伍者
B.忧心新文化运动冲击其译著市场
C.轻视群众反对世俗文化
D.坚守传统反对学习西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