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双流中学2018届高三考前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88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6/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明太祖皇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在中央,以都察院代替御史台,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级别与六部尚书齐平,负责监察百官。同时,在六部又分设监察职官,称六科给事中别督查本部官员行为。在地方上,按省份将全国划为十三道,每道设监察御史监督地方。同时,中央会不定期派出巡按御史巡视地方,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遇事可直接上奏。此外,明朝特有的厂卫特务机构也有督查官员的职权,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为加强对皇族贵戚的监察,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唐文昊《明清封建监察制度研究》

材料二 到19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议会又历经三次议会改革,议会监察制度从此在英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和模式。英国议会议员的监察权力包括选举权、立法权、预算权、审计权、质询权、不信任权、弹劾权、纠正权、调查权等权力。议会有权调查政府施政情况,有权调查官员公私生活,以便补救纠正。后来,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议会监察专员署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其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履行公务,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英国议会的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只有犯有严重的不法行为时,才由议会两院弹劾免职,其薪金退休金也有立法规定,从统一基金中开支,由于有了这种保障,才有力地保障了其工作的独立性。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议会监察制度的不同并分析其作用。
2.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代以前,青海一直是坐落在藏蒙和中原边疆区域之间的行政归属既不甚明了,又不曾稳定的广袤之地。《丹噶尔厅新志·序》指出,其地“汉、蒙、番、回错杂其际……措治者颜称疲难”。西宁办事大臣雍正初年到任主理青海事务后,力协朝延,建立民族管理机制,并对青海及周边区域勘土划界,确定了青海在近现代中国疆域中的明确地域界限,使青海最终成为全国管理系统中行政区域之一。这一行政区划的确定对青海以及临边四周的行政区域之形成具有永久的影响力。乾隆时期对这些决策和变革加以巩国和确立。清代满族朝廷以国家政府的身份,在青海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力图创立一套全新的地方政治管理体系,和入关前满族吸取多元文化(例如藏传佛教及儒家汉文化》与民族人际资源(如入关前纳入满洲八旗的蒙、汉等民族)去建立一个新朝代之实践同辙同轨。昭示着为什么清代青海的地方治理可以使之形成清晰的疆域,一改前朝所难。
——摘编自贾宁《西宁办事大臣与雍乾时期青海多民族区域管理制度之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时期能够划定青海行政区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海行政区划建立的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曹广伟《世界经济秩序的历史变迁》编撰
从图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8题)

4.
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认为交易“不需要任何特殊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但如果交易物有缺陷则必须宣明,否则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了罗马
A.强调商业道德B.尊重社会契约C.提倡自由贸易D.遵循市场机制
5.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
A.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B.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敌后战场在抗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D.敌后战场的抗战支援了正面战场
6.
对于冷战原因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也有学者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B.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C.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中的利益之争
D.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7.
宋代以前,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士或版筑,城门多由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
A.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B.科技的新应用促进筑城技术的改变
C.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D.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8.
下图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工业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渐趋形成
C. 自由主义准则影响不断扩大
D. 英国农业经济呈现衰退趋势
9.
1896年总理衙门奏陈“西方国家皆以富强为第一要务,专设商务大臣,其他的公司商会等随地经营,不遗余力地帮扶。而中国各省章程不一,地方官对于公司企业毫不关心,反而遇事随意征派勒索捐税。……请饬令各省官员,在省会设立商务局,聘请有名望的绅商担任负责人”。据此可知
A.清政府的经济管理意识趋向近代化
B.清政府改变了以官营企业为主导的局面
C.官僚机构禁止民间资本主义的发展
D.商务局是推行官督商办的地方领导机构
10.
1920年,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大楼建成,来自全国的物产商品展览会多次在此举行。同时,总商会亦开始办起自己的图书馆和杂志,创建公益性商业学校,对青年职员或学徒进行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这些举措
A.实现了上海工商业的均衡发展
B.借鉴了商帮地域整合的成功经验
C.利于增强民族工商业的竞争力
D.推动全国统一工商社团开始建立
11.

人物
观点
出处
徐光启
传教士“所以数万里东来者,盖彼国教人,皆务修身以事上主,闻中国圣贤之教,亦管修身事天,理相符合,是以辛苦艰难,履危蹈险,来相印证。
《徐光启集》
许大受
传教士“捏天主以制天,按天以制天子”。
《代疑篇》
沈催
夫普天之下,薄海内外,惟皇上为覆载照临之主,是以国号大明。何彼夷亦曰大西。且既称归化,岂可两大之辞以相抗乎?
《破邪集》
 
上表为时人对于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历史观点。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传教士东来引起了国人的恐慌
B.宗教传播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C.西方宗教与中国文化同根同源
D.当时中国对西方认知模糊不清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