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875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土地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出永佃制。农民永佃权是当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和深化所引起的。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镇的兴起,使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的地主或城居而完全脱离生产的地主越来越多。……地主大量地聚集在城市中,对土地无法直接经营,对农业生产也无法干予,在拥有“田底权”(即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即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并雇佣了较多的农业雇工,独立自主地支配、经营和使用土地,有的生产商品粮食,有的生产经济作物。在法律上和实际生活中,取得田面权的佃农,与田主“平等相称”。
农民永佃权具有二重性。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讲,它体现了封建租佃关系逐渐没落的趋势,预示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来说,它延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分解过程,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关于土地所有权分割的考察》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国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优质农地大量流失,而且危害了农地的生态环境。……“如仅以18、19世纪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理念予以回应,显然将不可能且不具有现实适宜性”。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独占性和完全性与土地利用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英国于颁布1947年《城乡规划法》,规定实行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所谓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是指一切私有土地将来的发展权(亦即土地变更使用类别之权)移转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独占。私有土地仍然保持私有,……英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对土地开发进行有效控制的机制。该法实施后,英国开发土地的势头立即得到遏制。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建立,丰富了土地权利体系内容,推进了土地权利体系法制建设。解决了传统土地权利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但土地市场的买卖几乎陷于停顿。迫切需要使用土地的人,往往从黑市获得土地,土地隐形市场活跃。原私有土地所有权人在失去土地发展权的同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保护土地的积极性不高;土地开发商因此增加了负担,无形中等于提高土地市价。土地发展权国有化使土地市场发生闭销,阻碍了土地的正常使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永佃制出现的历史原因,并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永佃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二战后土地发展权国有化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他刚即位时,便下诏书恢复了原来实行过的十五税一的政策。惠帝又鼓励农民努力耕作,对于有成绩的农民还免除其徭役。为了促使人口增加,惠帝还下令督促民间女子及早出嫁。如果女子到了十五岁还不出嫁,就要征收五倍的算赋。算赋是一种成人的人头税,每人交一百二十钱,即为一算。对于原来限制商人的政策,惠帝也大大放松,以促进商业的发展,增加因家收入。惠帝的这些措施使西汉初年的经济继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其次,在文化方面,惠帝也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他在公元前191年,将“挟书律”废除。西汉王朝初期,制度基本上是继承秦朝,“挟书律”也不例外。惠帝很有魄力地废除了这一法令,这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儒家思想和其他思想都开始活跃起来,为儒家被汉武帝确定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提供了前提条件。惠帝在很短的皇帝生涯中,还完成了长安城的全面整修。当时西汉和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长安城的国都形象急需完善,于是惠帝决定整修长安城,在公元前194年正式开工,到前190年完工。整修后的长安城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除了罗马城外,没有再和长安相媲美的城市了。长安城共十二座城门,每面城墙有二座,每个城门又分成了三个门道,下边的为入城道,左边的是出城道,中间的则是专门供皇帝用的。
——摘编自《爱历史·汉惠帝刘盈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汉惠帝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惠帝改革的作用。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4年,太平洋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起初人数很少的美国军队从太平洋的几个据点出发,逐步朝着西北方向向日本推进,但遭遇到日军的顽强抵抗,付出重大代价。1945年春季,美国夺取冲绳岛,从冲绳岛及航母上出发,对日本展开大规模轰炸攻势,摧毁了日本的工业,破坏了其海军残余力量,迫使日本政府认真考虑求和问题。
接着,1945年8月6日,原子弹被投到了有20万居民的广岛,仅仅这一次爆炸,便毁掉整座城市,有约10万人丧生。两天后,苏联对日本宣战,并出兵。8月9日,在长崎又投下原子弹,造成约6万人丧生。两枚原子弹和苏军空战逼迫日本人立即求和。1945年9月2日,双方签署正式投降书。
科学家相信,真正的核冲突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人们很难想象再一次经历原子弹爆炸,因而通过这种方式将会阻止未来的大规模战争。但虽然1945年8月以后核武器再未出现在战争中,但核弹头成为世界军火库存的一部分,对人类生存及地球本身都是前所未有的威胁。
——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日本投降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核武器在战争中的应用。
4.
元朝统一中国后,版图的广阔和交通的畅达都是空前的。元世祖曾设想利用黄河把西藏高原和大都联系起来,使进贡能通过水运转输大都,并在黄河源头建设一个城市,用以促进中原和西北的互市。为实现这两个设想,他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派遣懂得多种方言的女真人都实为招讨使去考察河源。都实曾三次到达吐藩,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杰出旅行家之一。他西行路勘,历时四个月,终于发现黄河源头“火敦脑儿”,译言星宿海。这次路勘有他的弟弟阔阔出同行。1351年,翰林学士潘昂霄根据阔阔出的口述,写成《河源志》,这是我国有关河源的第一部专著。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地理描述,对河滩地区的地形、水系、植被、动物、人口、聚落、城镇分布等都有简单扼要的介绍,并纠正了《汉书•西域传》所谓黄河为伏流重源的非科学说法。
一一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都实黄河源考察成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实黄河源考察的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及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一一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西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自行选定中国或欧洲任意一个具体的模式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模式及其特点,并依据有关史实简述)。

3.单选题(共6题)

6.
一位历史学家曾对某历史事件作了如下评价:“他的激进主义使温和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和担心失去财产者——当然不仅是富人——对它敬而远之;领导人无法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清教徒标准,从而对人民大众失去了号召力;领导内部很快分裂,而且愈演愈烈。”该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运动D.新文化运动
7.
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只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
A.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C.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D.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8.
戴维·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拍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入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
B.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C.各国不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出世界政治发展方式的不同
D.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9.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民主制中,社会中的个人不再与政治国家、公共领域和共同体相互分离、疏远和孤立,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自己的作品、表达和决定。马克思对未来民主制度的设想意在
A.使国家制度的人民变为人民的国家制度
B.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找到了正确方向
C.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自由作为目标
D.阐明工人阶级是国家管理的主体
10.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城市化”(“自发性城市化”)和“自上而下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其中,与“自发性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
古希腊一些学者认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他们还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为产生的,是由僭主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这些学者
A.肯定了人的重要性
B.重在论述法律制定应符合人的天性
C.阐述了社会契约论
D.正确分析了城邦制起源的历史原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