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在封建权贵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朝贡体系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在封建权贵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朝贡体系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徭役原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其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这种徭役制的实行,以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及地权相对稳定为条件。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地权高度集中,加以官绅包揽、大户诡寄、徭役日重、农民逃徙,里甲户丁和田额已多不实,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日益上升。
材料二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后,开始全面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包括:(1)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仅据部分清丈的结果,就增加了土地2.8亿亩,使不少地主隐瞒的土地缴了税。(2)统一赋役,限制苛扰。实行一条鞭法以后,全部简并为一体。将役归于地,计亩征收;把力役改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由于赋役统一,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3)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不按实物征课,省却了输送储存之费;不由保甲人员代办征解,免除了侵蚀分款之弊,使征收方法更臻完善。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条鞭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一条鞭法实行的作用。
材料一 明代徭役原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其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这种徭役制的实行,以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及地权相对稳定为条件。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地权高度集中,加以官绅包揽、大户诡寄、徭役日重、农民逃徙,里甲户丁和田额已多不实,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日益上升。
材料二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后,开始全面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包括:(1)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仅据部分清丈的结果,就增加了土地2.8亿亩,使不少地主隐瞒的土地缴了税。(2)统一赋役,限制苛扰。实行一条鞭法以后,全部简并为一体。将役归于地,计亩征收;把力役改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由于赋役统一,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3)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不按实物征课,省却了输送储存之费;不由保甲人员代办征解,免除了侵蚀分款之弊,使征收方法更臻完善。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条鞭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一条鞭法实行的作用。
2.单选题- (共22题)
3.
雅典民主政治中的自由并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宣称的那样,相似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自由。虽然它们具有相同的一面,但二者的区别同样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耐人寻味的是,当代西方的古典学者明显忽视它们的区别,而强调其相似性。”据此可知,雅典民主
A.是少数人的民主 |
B.孕育了某些现代民主原则 |
C.缺乏自由平等精神 |
D.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直接来源 |
4.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当国王有权根据个人好恶任免大臣时,还不会出现两党制度下的责任内阁。所谓内阁制,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据此可知
A.内阁制度的发展受王权影响较大 |
B.当时内阁是君主专制的附属机构 |
C.君主专制制约了内阁制度的发展 |
D.内阁最初是两党的行政机构 |
5.
1984年,美国青年约翰逊在一次抗议中焚烧了美国国旗,被达拉斯地方法院据德州州法判处有期徒刑和罚款;德州法院判决约翰逊言行受宪法保护,且德州州法违宪,随后受到最高法院支持;但国会指出约翰逊言行违反《国旗保护法》;最后,最高法院指出《国旗保护法》无效。这一诉讼案
A.反映了州权主义占据上风 |
B.体现国会可借助立法干预司法 |
C.推动美国建立司法审查制度 |
D.表明最高法院享有宪法解释权 |
6.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今天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外交行为,可当时的人们却感到愤愤不平。这种“不平”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
B.对国际外交原则缺少理解 |
C.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 |
D.不断增强的爱国主义意识 |
7.
1932年1月9日,中共临时中央作出决议:“过去正确的不占取大城市的策略,现在是不同了。要利用目前顺利的政治与军事的条件,占取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这一决议
A.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形势 |
B.要求战略转移以反对日本侵华 |
C.指出了农村革命道路不足 |
D.反映了革命道路探索的曲折性 |
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共广泛以两党平等的“国共合作”“民族统一战线”相号召,并大力进行宣传。国民党对此不能容忍,一些强硬分子公开声称:“今天国民党以外的一切党深,都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这表明
A.国共合作缺乏政治基础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
C.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政 |
D.国共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 |
9.
二战后美国社会舆论研究机构曾定期开展这样的民意测验:“您预测在未来25年内会发生战争吗?美国应该承担保卫和平的责任吗?”做出肯定回答的被调查者在1945年占32%,在1946年占41%,而到了1947年则达到63%。这反映出
A.战争爆发的危险日益迫近 | B.美苏意识形态的对抗日趋加剧 |
C.美民众的道义感日益增强 | D.美国保卫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 |
10.
1969年11月,尼克松提出“鼓励并期望将逐渐由亚洲各国自己来处理国内安全问题”。美国将继续发挥在亚洲的重要作用,但必须“避免采取那些会使亚洲国家依赖我们以致把我们拖人像越南那类冲突中去的政策”。这表明
A.日本的崛起影响美国亚洲战略 |
B.美国逐渐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 |
C.尼克松主张实行对外战略收缩 |
D.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
11.
“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
A.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
B.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
C.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 |
D.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 |
12.
《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
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
13.
明清之际,民谣有了“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有几坐盐店,强如做知县”等说法,这表明当时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 |
B.工商皆本思想深入人心 |
C.民众重商意识逐步增强 |
D.社会官本位意识被淡化 |
14.
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 | 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
C.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 | D.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
15.
1877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这表明
A.洋务派学习西方律例制度 |
B.先进人士对洋务运动进行反思 |
C.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愿望 |
D.顽固派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
16.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唤醒了人性的复苏 |
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
C.诠释了理性的内涵 |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
17.
对同一个东西,你感觉冷就是冷的,我感觉不冷 就是不冷的,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把个人 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智者学派的上述主张
A.提供了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 | B.适应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需要 |
C.说明了知识是人类生存之本 | D.利于提高雅典公民道德修养 |
18.
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B.“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 |
C.《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 |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
19.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他极力排斥当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文体,崇尚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录取了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等。这次考试
A.确立了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 |
B.影响了宋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走向 |
C.体现了北宋重文的基本国策 |
D.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的现实 |
20.
“这场知识风暴给儒家,包括传统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以粉碎性的一击;同时,还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材料评价的是
A.开眼看世界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潮 |
D.新文化运动 |
21.
梁启超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日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于教育。以上观点的核心是
A.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实用性人才 |
B.民族振兴的关键是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 |
C.教育内容要涉及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
D.要改变国民头脑中学而优则仕思想 |
22.
《新全球史》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民族主义领袖是孙中山。孙中山的基本思想总结为“三民主义”。即号召消灭外国人的特权、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经济和建立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点是
A.推翻清朝封建专制腐败的统治 |
B.振兴民族经济,改善国计民生 |
C.明确提出反帝,谋求民族平等 |
D.反对满洲贵族,实现五族共和 |
23.
“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这一主张
A.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 |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
C.推动了民族政治建设 |
D.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