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的铁路事业才进入发展的时代。当时修建的铁路主要有:1881年修建的唐胥铁路;1891年至1894年修建的关东铁路;1887年至1893年修建的台湾铁路。当时修建这些铁路都是处于经济上考虑。直到后来才逐渐认识到战备和国防才最离不开铁路事业的发展。这一阶段修建的铁路没有形成网络,星星点点,稀疏地点缀于京津地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早期铁路建设情况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建设发展的变化情况,谈谈新中国铁路建设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的铁路事业才进入发展的时代。当时修建的铁路主要有:1881年修建的唐胥铁路;1891年至1894年修建的关东铁路;1887年至1893年修建的台湾铁路。当时修建这些铁路都是处于经济上考虑。直到后来才逐渐认识到战备和国防才最离不开铁路事业的发展。这一阶段修建的铁路没有形成网络,星星点点,稀疏地点缀于京津地区。
——摘編自翟光润《中国铁路的发展及影响》
材料二新中国铁路发展大事年表1952年 | 成渝铁路建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条铁路。 |
一五时期 | 西部地区首次开通铁路,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成都至重庆、天水至兰州、来宾至凭祥,宝鸡至成都等铁路。 |
二五时期 | 铁路建设以中国北部为主,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包头至兰州、北京至承德、兰州至西宁等铁路。 |
1983年 | 京秦铁路通车,这是中国新建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 |
1994年 | 广深铁路建成,这是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5月在香港和纽约上市,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在境外上市的铁路。 |
2006年 |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建成道车。 |
2008年 | 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这是时速最高的铁路,时速最高超过了每小时350公里。是中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 |
2017年 | “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早期铁路建设情况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建设发展的变化情况,谈谈新中国铁路建设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便在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农民选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安史之乱后,军費急需,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中央不能检查诸使,诸使不能检查诸州,赋税制度非常混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朝廷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在两税法推行进程中,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如“间架税”。“除陌钱”等等。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两税法”实际上已不再存在了。
——摘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实行两税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朝的两税法改革。
材料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便在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农民选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安史之乱后,军費急需,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中央不能检查诸使,诸使不能检查诸州,赋税制度非常混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朝廷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在两税法推行进程中,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如“间架税”。“除陌钱”等等。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两税法”实际上已不再存在了。
——摘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实行两税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朝的两税法改革。
3.
(历史——选修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为了调和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评地区的矛盾,1922年2月6日,美、英、
法、日、意、中、比、荷、葡战胜国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和中国北洋政府在华盛领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上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此“公约”的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缔约各国协定不得彼此间及单独或联合与任何一国成多国订立务约或协定或协议成谅解,足以侵犯或妨害第一条所称之各项原则者;缔约各国协定无论何时遇有某种情形发生,缔约国中之任何一国,认为牵涉本条约规定之适用问题,而该项适用宜付诸讨论者,有关系之缔约各国,应完全坦白互相通知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并剖析其实质。
材料为了调和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评地区的矛盾,1922年2月6日,美、英、
法、日、意、中、比、荷、葡战胜国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和中国北洋政府在华盛领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上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此“公约”的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缔约各国协定不得彼此间及单独或联合与任何一国成多国订立务约或协定或协议成谅解,足以侵犯或妨害第一条所称之各项原则者;缔约各国协定无论何时遇有某种情形发生,缔约国中之任何一国,认为牵涉本条约规定之适用问题,而该项适用宜付诸讨论者,有关系之缔约各国,应完全坦白互相通知等。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教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并剖析其实质。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陈启沅(1834~1903年),名如卿,宇芷馨,号启沅,广东南海人。陈氏家乡栽桑养蚕业甚盛,是广东的手工缫丝中心。陈启沅极关心家乡安桑事业。他目睹国外用机器缫丝,产品精良,远胜家乡土丝,遂萌发在家乡创办机器缫丝厂之念,在游历越南河内和暹罗(今泰国)等地时,注意考察机器之学。1872年,陈启沅在家乡陈氏本宅旁办机器缫丝厂,取名“继昌隆”。机器缫丝业的发展,使手工缫丝工人受到失业的威胁,当时民风未开,视机器为异端。南海知县徐赓陛以机器缫丝厂“一家得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为由,下令各机器缫丝厂停业。
——摘自《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的条件。
(2)根据材料,指出“继昌隆”缫丝厂停业的原因。
材料:陈启沅(1834~1903年),名如卿,宇芷馨,号启沅,广东南海人。陈氏家乡栽桑养蚕业甚盛,是广东的手工缫丝中心。陈启沅极关心家乡安桑事业。他目睹国外用机器缫丝,产品精良,远胜家乡土丝,遂萌发在家乡创办机器缫丝厂之念,在游历越南河内和暹罗(今泰国)等地时,注意考察机器之学。1872年,陈启沅在家乡陈氏本宅旁办机器缫丝厂,取名“继昌隆”。机器缫丝业的发展,使手工缫丝工人受到失业的威胁,当时民风未开,视机器为异端。南海知县徐赓陛以机器缫丝厂“一家得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为由,下令各机器缫丝厂停业。
——摘自《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的条件。
(2)根据材料,指出“继昌隆”缫丝厂停业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正因为我们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发生的,我们“应战,”的过程便十分艰苦。反观我国近百年来现代化运动的史实,和各种形形色色的运动,无一而非这项“除旧布新”工作之中,“破坏”和“建设”所引起的。由于这些运动性质之不同,它们也标志出我国现代化运动中显明的“阶段性”。
——摘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阶段性’”这一主题,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史实为论据展开阐述。(要求:明确表达观点,阐述必须史论结合。)
材料正因为我们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发生的,我们“应战,”的过程便十分艰苦。反观我国近百年来现代化运动的史实,和各种形形色色的运动,无一而非这项“除旧布新”工作之中,“破坏”和“建设”所引起的。由于这些运动性质之不同,它们也标志出我国现代化运动中显明的“阶段性”。
——摘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阶段性’”这一主题,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史实为论据展开阐述。(要求:明确表达观点,阐述必须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8题)
6.
雅典“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每位公民在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在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法制体系十分健全 |
B.法律地位崇高神圣 |
C.直接民主特色明显 |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7.
自十九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恩格斯也曾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对于上述材料解读确的是
A.罗马法的产生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
B.罗马法体系已经非常完备不须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
C.罗马法的核心是保护个人财产私有制度的不可侵犯 |
D.罗马法系中包含着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法权关系 |
8.
鸦片战争之后,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供职的英国人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的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 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综合上述史料可以得出
A.近代时期在华外国人不受任何法律约束 |
B.近代初期的通商口岸社会局面动荡不安 |
C.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近代部分沿海城市迅速畸形地繁荣起来 |
9.
20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发言说:“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所有到会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你们什么时候去都可以。我们没有竹幕,倒是别人要在我们之间放烟幕。”在此次大会上
A.新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会 |
C.新中国所提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
D.新中国顺利地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0.
据《商君书》所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依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B.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
C.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
D.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 |
11.
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雎》《蒹葭》等篇。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A.仁爱至上 |
B.人文关怀 |
C.强调民本 |
D.批判怀疑的态度 |
12.
某史评曾谈到:“它成书于战国晚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它所包括的《灵枢》和《素问》是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它为中医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中的“它”是
A.《黄帝内经》 |
B.《伤寒杂病论》 |
C.《齐民要术》 |
D.《本草纲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