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62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748年,盂德斯鸠发表了通过27年的辛勤劳动写出来的巨著《论法的精神》(我国旧译为《法意》),他在这部书巾阐述的政治思想,在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卢梭指出:压迫者是靠暴力进行统治的,但是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被剥夺了自由的奴隶终究会起来反抗的。人民是可以用暴力推翻暴君的

——《世界史·近代史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传播与革命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朝政,均为宰相。李世民即位前任尚书令,为避讳,就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唐代皇帝认为宰相品位尊崇,不应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例如魏徵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或称“参知政事”,也是宰相之职。唐太宗曾下优抚诏,特准李靖在家养病,只需两三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宗还以李勋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使其与侍中中书令共同参与宰相职事。从此就有了“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无论品位多高,不加此衔,就不能行使宰相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例外。以后,又以“同平章事”为宰相衔号。因仆射按例不加“同平章事”,故不能行使宰相的权力,被排挤出宰相之列。安史之乱后,宰相名号又发生了变化。因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升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名衔。唐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

——摘编自刘晖春《中华文明史话:宰相史话》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宰相制度变革呈现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宰相制度变革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1年9月19日,香港《大公报》上刊登了一条“最后消息”:“据交通方面得到报告,昨夜11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不安。铁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国兵甚多,因此夜半应行通过该处之平吉火车,当时为慎重起见,亦未能开行。”
材料二《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昭和六年9月19日(奉天特电19日发):9月18日晚上10时半,在奉天(今沈阳)北方一角,冒着黑暗,响彻了隆隆大音响,惊醒了奉天在住日本人,这是日支兵冲突的烽火。在我满铁铁路,文官屯、虎石台中间一点柳条沟处,一地点上,大约300名支那兵安置了强烈的炸弹,爆破了我满铁线的一段。突发这件大事的同时,受到支那兵猛烈攻击的我方所属于满铁守备队的监视兵及时报告虎石台驻屯的河岛中队长,因而河岛中队长马上率兵乘军用列车迅速到达现场,这时粗暴的支那兵向守备队猛烈开炮。于是,向奉天驻扎的全体日兵下达总动员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大公报》和《大阪朝日新闻》对九一八事变报道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3.单选题(共20题)

4.
苏格拉底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这里他认为雅典政治
A.不能够确保公平和正义
B.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利
C.没有给予下层公民权利
D.激化了平民和贵族矛盾
5.
1789年,美国设立国务卿之职。根据美国宪法规定:一、国务卿是政府排名第一的部长,即首席部长。二、执掌国玺,总统辞职要向国务卿提交辞呈。三、一些联邦事务公告文件由总统和国务卿联署。这一职务体现的宪法原则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
C.三权分立
D.权力制衡
6.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如下规定: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据此可以推知
A.中英之间达成了平等贸易的规则
B.关税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
C.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
D.中国土特产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
7.
1933年2月,国联通过了接受《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决议,主张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该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而是应该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由此可以看出该报告书
A.宣传了国际化联合的宗旨
B.体现了对中日问题的干预
C.表达了对中国主权的尊重
D.取消了日本在满洲的特权
8.
1946年丘吉尔在瑞士苏黎世发表演说指出:一个英美联盟,一个联合的欧洲,一个英联邦,构成了英国外交的三环,而英国是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它是美国的主要盟国,西欧的主要大国、英联邦的领袖。在此基础上,1949年丘吉尔还进一步倡导成立欧洲议会。据此可知丘吉尔主张欧洲联合意在
A.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
B.抵制苏联的军事威胁
C.争取美国的经济援助
D.推动欧洲的整体发展
9.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万市斤。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
B.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
C.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
D.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
10.
下列各项叙述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
B
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
C
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D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A.A
B.B
C.C
D.D
11.
(题文)(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高三调研)西周时,封建领主把统治中心近郊的土地,分给同族的普通人耕种,称其为“国人”。他们不负担租税,只负担军赋和兵役。还可以接受军事训练和礼仪学习的教育。由此可知西周的国人是
A.耕种土地的所有者
B.自食其力的生产者
C.推广礼仪的教育者
D.地方秩序的管理者
12.
佃农是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工具及生产和生活资料。魏晋南北朝时,他们被列入豪强地主家籍,自由受到限制。唐宋时代,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这一变化
A.增加了政府掌握的土地数目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限制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D.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
13.
一位作家在描述英国的社会生活时说: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材料反映的是英国
A.建立君主立宪的时代
B.开启殖民帝国的时代
C.确立机器生产的时代
D.出现垄断组织的时代
14.
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
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形成
15.
1845年,清朝福建官员奏称: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棉者,十室而九”。然而,19世纪50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官员倡导对洋布进行抵制
B.战争赔款降低民众购买力
C.清政府建织布局展开竞争
D.男耕女织的格局普遍存在
16.
1872年,李鸿章招办理海运多年官员的朱其昂办理轮船招商局。因招商集股困难,半年后进行改组,由买办商人唐廷枢任总办,朱其昂会同办理,使得招商局的招股情况迅速改观。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海防建设的重点转向扶持民用工业
B.资本主义企业在官员的诱导下创建
C.洋务企业完全由官办的格局被打破
D.军事工业资金困难的局面得以转变
17.
193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由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设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17个学系。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理工学院增添了化学战争、堡垒工程、当代工业三门课程;文学院增添了国际形势、国际概论等课程。这表明
A.教育被纳入国家垄断的体制之中
B.高等教育开始同国际标准接轨
C.政府致力于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D.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需要结合
18.
1954年,在一届人大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1964年,三届人大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制定的首要任务
B.实现国家富强是探索民族发展的重要目标
C.四个现代化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D.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
19.
1927年10月,国民党在纪念辛亥革命宣传中提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这一态度旨在
A.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B.突出辛亥革命反帝的内涵
C.有意淡化民生主义的宣传
D.委婉承认辛亥革命的失败
20.
***说:“我们的国家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判断这段讲话是在
A.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B.1953年中央政治局会议
C.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D.1957年最高国务会议
21.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历史就是对过去的研究,有价值的事情都是历史写作的素材。他说:“我有义务告诉人们我从别处知道的事物,但我没有义务去全部相信它。这就是我在这里对每一项叙述所遵循的原则”。这反映出希罗多德认为
A.有研究价值的素材可以被认作信史
B.历史真相只能从过去的事物中查找
C.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传播事物真相
D.历史事实就是各种历史叙述的综合
22.
隋朝皇帝杨广开创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他频繁的发动战争,滥用民力,又造成天下大乱。在他被部将缢杀后,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谥闵皇帝,唐朝谥炀皇帝。这反映出
A.谥号要由后代朝廷定立
B.唐谥对杨广持批评态度
C.隋恭帝的议谥有意同情
D.农民军的评价全面客观
23.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了两种主要的做法:
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
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两种做法分别采取的是
A.整体史观、社会史观
B.社会史观、文明史观
C.文明史观、革命史观
D.革命史观、整体史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