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岳池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50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并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要之,新生活运动者,即除去不合理之生活,代之以合理之生活。如何能使国民之生活合理?曰必提倡以“礼义廉耻”为日常生活之规律。一、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粗野卑陋之行为,求国民生活之艺术化。……二、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争盗窃乞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生产化。……三、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乱邪昏懦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军事化。
——《新生活运动纲要》
材料二同在竭力推动“新生活”的贺衷寒和张学良,对“新生活”的理解却截然相反。贺衷寒说:“‘五四’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完全不要,今天的新生活运动,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加以发扬”;张学良却大唱反调:“所有仍在崇信本国精神文明,以为在今日推行新生活运动无其必要的国人,我以为应当赶快觉醒了。”法学家章渊若当日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只有在一个赏罚分明、贪污绝迹、纪律振肃的国家,社会才有是非,才有公道,而民众才会明礼义,知廉耻,有纪律,守秩序。”如高华所言:“国民党只是在中央一级实行‘以党统政’,省以下则实行党政的完全分开,在省以下的基层,其党务机构形同虚设。”
——摘自《该不该嘲讽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党推行新生活运动的目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生活运动的认识。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在举世所有的宗教中,基督教徒是“全人类中最不容异己的人”。中国儒学虽为国家宗教,但它博大而无所不容,多种宗教教派在中国和平共存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国的宽容精神。他将儒家学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作为崇尚自由、维护理性和科学的自然神论的思想基础。……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孔子启蒙伏尔泰,伏尔泰启蒙西方。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才把伏尔泰的遗体运到首都,并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他的骨灰从此长眠在巴黎先贤祠中,永远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凭吊和瞻仰,人民亲切地称呼他为“精神王子”。雨果曾这样说过:“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的主要思想,分析他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伏尔泰进行简要评价。

2.单选题(共7题)

4.
希腊城邦的公共建筑包括宗教建筑、娱乐建筑和行政建筑,三者的用途通常彼此交错。比如雅典城邦市政广场的母亲神圣殿同时又是公共档案馆。露天剧场又并非只是观看戏剧的娱乐场所,也常用作政治活动的空间,如举行公民大会等。其目的在于
A.宣扬神权至上的观念
B.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
C.增强公民参政的意识
D.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5.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两院通过的任何法案,“除非因国会休会而使该项法案不能退回,在此情况下,该项法案不能成为法律”,因而总统常借国会休会而搁置国会议案,被人称为“口袋否决”。这表明“口袋否决”
A.明确了总统立法否决权
B.导致了总统权力扩张
C.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异化
D.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
6.
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
A.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
B.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
C.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
D.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7.
1954 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 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 是
A.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B.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C.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8.
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个基本要素:(一)形成一门真正的科学;(二)科学地选择工人;(三)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养;(四)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友好地合作。这表明当时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缓和
B.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推动经济发展
C.工业革命推动管理科学的诞生
D.政府从自由放任向有限干预转变
9.
“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材料表明
A.封闭性强导致落后
B.重在思想不断解放
C.西方注重科学研究
D.中国缺乏理性精神
10.
1911年5月,川汉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致信副手颜德庆说:“邮传部正在收回所有的铁路干线。是善是恶,终将有报。”6月,又写道:“四川铁路的未来,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人将予接管,我想我们必须另谋他职了。”这表明詹天佑
A.支持通过革命方式争夺路权
B.关注中国铁路权益的得失
C.希望借助外国势力来压制清廷
D.担心路权变动引发政治革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