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高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外部原因。
材料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高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外部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相关情况统计:
(1)根据材料中的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汉末年到明代粮食生产发展概况。
今后,随着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同时有大量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粮食的继续稳定地增产是可以预期的。
现在只将各项指标截至1979年为止。1979年粮食播种面积比1949年增加不过2.4010,而复种指数则增加23.2%,粮食总产量增加了近两倍。耕地面 积亩产提高了两倍半还多(2.59)。与历史相比,1979牟的耕地面积亩产570斤,相当于清中叶367斤的155.3010,比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情况最好的1932年的295.4斤更大大增产,相当于后者的1.93倍。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注:耕地面积指年初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农作物的面积;复种指数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2)根据材料中的统计数据,概述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较之古代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概括1979年粮食生产的特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材料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相关情况统计:

(1)根据材料中的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汉末年到明代粮食生产发展概况。

今后,随着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同时有大量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粮食的继续稳定地增产是可以预期的。
现在只将各项指标截至1979年为止。1979年粮食播种面积比1949年增加不过2.4010,而复种指数则增加23.2%,粮食总产量增加了近两倍。耕地面 积亩产提高了两倍半还多(2.59)。与历史相比,1979牟的耕地面积亩产570斤,相当于清中叶367斤的155.3010,比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情况最好的1932年的295.4斤更大大增产,相当于后者的1.93倍。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注:耕地面积指年初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农作物的面积;复种指数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2)根据材料中的统计数据,概述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较之古代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概括1979年粮食生产的特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老窖。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A.(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老窖。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2.单选题- (共15题)
4.
《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
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
C.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
D.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 |
5.
“……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
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 B.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
C.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 | D.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
7.
“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变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该宣言的发表
A.说明中共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 |
B.表明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D.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
8.
“缔约国双方同意……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其主要背景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C.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 |
D.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确立 |
9.
陈争平教授将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分为四大阶段,即近代被动附庸型开放、建国初一边倒型开放、六七十年代突围型开放和新时期的扩大开放。有关几个“开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动附庸型开放”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全面否定 |
B.“突围型开放”,为80年代以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C.“一边倒型开放”有利于新中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 |
D.“扩大开放”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确立 |
10.
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开工后)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请)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耗损殆尽。对于丝厂发展,折射出的史实本质是
A.技术人员主要依赖外国 |
B.产品销售不十分的顺畅 |
C.因官督商办而走向衰败 |
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 |
11.
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ˊ……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
12.
深圳市于1987年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材料反映了
A.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 B.说明计划经济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
C.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 |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
14.
《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订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更有朝廷主持编订的著作。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A.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 |
B.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 |
C.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 |
D.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
16.
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应邀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本质的是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
C.崇厚对外情茫然无知 |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 |
17.
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A.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 |
B.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
C.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
D.大都与中国国情相符 |
18.
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如何理解“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了
A.有利于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
B.以财产多寡取代血缘关系分配权利 |
C.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
D.否定了奴隶主贵族专政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