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古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即便是分裂战乱,抑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从未能中断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古代边疆问题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由于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加剧,中国各民族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 在19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边疆研究专家,编著出一大批边疆研究新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边疆研究的高潮。这次高潮酝酿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于嘉道成时期。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被遣戍伊犁,在此他编撰了《西陲总统事略》。也是在嘉庆年间被遣戍伊犁的洪亮吉则著有《天山客话》《伊犁日记》。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在台湾击退英军五次进犯,却因此获罪而被贬官,在去往西藏期间写下著名的《康輶纪行》。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界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这包括《吉林勘界记》《滇缅划界图说》《广西中越全图》等。1842年,魏源编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刘逖等人的著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问题与近代边疆危机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边疆研究高潮形成的历史原因。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古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即便是分裂战乱,抑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从未能中断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古代边疆问题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由于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加剧,中国各民族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 在19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边疆研究专家,编著出一大批边疆研究新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边疆研究的高潮。这次高潮酝酿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于嘉道成时期。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被遣戍伊犁,在此他编撰了《西陲总统事略》。也是在嘉庆年间被遣戍伊犁的洪亮吉则著有《天山客话》《伊犁日记》。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在台湾击退英军五次进犯,却因此获罪而被贬官,在去往西藏期间写下著名的《康輶纪行》。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界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这包括《吉林勘界记》《滇缅划界图说》《广西中越全图》等。1842年,魏源编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刘逖等人的著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问题与近代边疆危机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边疆研究高潮形成的历史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据材料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材料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 汉朝 | 唐朝 | 两宋 |
路线 | 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 |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
管理 |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使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 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
货物 |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 进出口货物有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
据材料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光绪三十三年( 1907),修订法律馆依照日本国《裁判所构成法》,拟出《法院编制法》,经宪政编查馆审核,厘定为16章加附则,共 164条,于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910年 2月 7日)颁布施行。它在形式上仿资产阶级国家所标榜的“司法独立”,规定各审判衙门分独立审判,行政长官和检察官“不准违法干涉”;采审、检合一制,于各审判衙门内分别设置检察厅;并确定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司法原则,但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实施。
————《近代晚清法律制度的变化(1840—1911)》
(1)据材料,概括清末法院组织法规改革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法院组织法规改革的主要意义。
材料:光绪三十三年( 1907),修订法律馆依照日本国《裁判所构成法》,拟出《法院编制法》,经宪政编查馆审核,厘定为16章加附则,共 164条,于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910年 2月 7日)颁布施行。它在形式上仿资产阶级国家所标榜的“司法独立”,规定各审判衙门分独立审判,行政长官和检察官“不准违法干涉”;采审、检合一制,于各审判衙门内分别设置检察厅;并确定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司法原则,但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实施。
————《近代晚清法律制度的变化(1840—1911)》
(1)据材料,概括清末法院组织法规改革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法院组织法规改革的主要意义。
2.单选题- (共8题)
4.
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
A.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
B.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 |
C.激化了田庄内部的阶级矛盾 |
D.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
5.
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财富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
A.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度 |
B.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
C.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
D.租佃经济发展 |
6.
下图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状况。此图主要反映了( )


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
B.政府推行赋税征役政策的影响 |
C.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
D.“海禁”政策造成对外贸易的大量萎缩 |
7.
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
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
C.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 |
D.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
8.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据材料能够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
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
9.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作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反映出当时
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
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
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
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
10.
1875年,外商洋行至江南制造总局考察,发现办公室秩序井然,“埋头读书者,亦多也”,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工作人员所读之书中业务书籍很少,经书占了多数。这说明洋务企业
A.行政效率非常低下 |
B.技术人员格外匮乏 |
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
D.管理机制较为完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