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38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制盐是一种力役,灶户必须生产食盐,而非灶户人群不得制盐。因此,泉州盐场地区以制盐为主,农业次之,商业行为尚少。明中后期,随着盐课折米、折银,泉州盐课与食盐脱离关系,福建运司系统减弱对灶户的人身控制,制盐从力役演变成较为纯粹的经济行为。盐场地方人户可较为自由地选择谋生方式、致富手段,他们利用泉州濒海滩涂、优良港湾、近海航道等各种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促进盐场地区盐业、商业、农业、手工业及近海养殖业齐头并进。
——据叶锦花《明代灶户制度变革与区域经济变迁——以福建泉州盐场地区为例》
材料二 清末民初,淮南煎盐的成本要高于晒盐14-16倍之多,每副盐灶须配置十亩甚至数百宙草地,广大盐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谋求生存,盐商也伺机寻求更高利润的生财之道。1914年张謇出任农林工商总长,一年之内颁布了4部条例,鼓励废灶兴垦。他利用个人声誉领衔成立“农垦银行团”,组织几十家股东成立了大丰盐垦股份公司。巨大的原棉需求导致1915年“废灶兴垦”的热潮在淮南盐区全面铺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1937年,淮南垦区有集镇25个,轧花厂6个,纺织厂2个,榨油厂5个,诊所10个,合作社10个,小学54所,中学2所,雨量测候所10个。
——据林刚《张謇与中国特色的早期现代化道路——对淮南盐垦事业的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泉州和淮南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变化,分别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泉州和淮南地区经济转型在性质上的不同,并分别评析政府在转型中所起的作用。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历史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初以来,清廷因心系国家统一而无意于改变青藏高原的政治格局。然而,准噶尔势力的迅速强大与东侵,改变着清朝的边疆政策。驱准保藏成功后,清政府巧妙的取消汗王设置,打破顺治时期达赖喇嘛与青海和硕部汗王协同管理西藏的结构,先实行众噶伦(管理西藏的行政官员)协助达赖喇嘛共同管理藏务,后扶植忠于朝廷的世俗领主康济鼐主持政务,从而确立了西藏世俗领主主政西藏的管理体制,清政府把西藏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摘编自刘锦《准噶尔问题与康雍之际西藏管理体制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康雍之际西藏体制变革的原因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雍改革西藏体制的作用。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来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结合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历史机遇延误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行动的目的与结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7题)

4.
二战期间,中国扶助朝鲜和越南的独立运动,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介入英印事务。1942年蒋介石以中国战区总司令身份出访印度,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导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同时希望印度国大党暂缓提出立即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这反映出中国
A.增强了大国意识与大国责任感B.成为了亚洲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顺应了抗战局面根本好转的形势D.保持了与英美一致的外交策略
5.
下表反映出表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预算表(单位:万两)
项目
度支部预算
资政院复核
 
项目
度支部预算
资政院复核
田赋
4810.13
4966.99
正杂各税
2616.38
2616.38
盐茶课税
4631.14
4762.19
捐榆各款
565.23
565.23
关税
4213.93
4213.93
杂收入
3524.48
3569.85
厘捐
4318.79
4417.65
公债
356.00
356.00
官业
4660.09
4722.8
总计岁入
29696.27
30191.03
 
注:数据来自《资政院会奏议决试办宣统三年岁入岁出总预算案请旨裁夺折》
A.资政院掌握最高财政 审核权
B.晚清各项财政收支较为均衡
C.农民各种赋税负担大为减轻
D.国家财税管理体制走向近代化
6.
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中国农用机械产销大幅度下降.1981年农机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28. 8%。1982年以后,农机工业开始回升,1985年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78%,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A.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反复
C.农机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D.农村经济活力增强
7.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作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反映出当时
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8.
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9.
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10.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为数众多的旧产婆采用落后的接生办法,造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1955年,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的景象。这说明当时
A.优生节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B.农村妇女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C.科学扫盲推动社会改造深入
D.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仍在农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