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材料一关于法律,东西方先哲的认识不尽相同。孔子认为法律的推行与统治者关系密切,“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圣人治国依靠礼乐,所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他还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认可亲人之间包庇犯罪。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政体在法律推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城邦人的习惯和教育不服从政体的精神,最卓越的法律也没有用。”他还强调执法要公正,认为“法律控制所有的人”。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对法律的遵守。
(1)阅读材料一,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法律认识上的差异。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部分条款
(2)近代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以上条款中均有体现。
阅读材料二,请将序号填写在相应的空白处。结合所学,简述上述原则产生的背景。
原则一:损害赔偿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三:契约自由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材料三

(3)阅读材料三,任选其中一部法律文件,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材料一关于法律,东西方先哲的认识不尽相同。孔子认为法律的推行与统治者关系密切,“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圣人治国依靠礼乐,所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他还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认可亲人之间包庇犯罪。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政体在法律推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城邦人的习惯和教育不服从政体的精神,最卓越的法律也没有用。”他还强调执法要公正,认为“法律控制所有的人”。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对法律的遵守。
(1)阅读材料一,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法律认识上的差异。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部分条款

(2)近代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以上条款中均有体现。
阅读材料二,请将序号填写在相应的空白处。结合所学,简述上述原则产生的背景。
原则一:损害赔偿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三:契约自由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材料三

(3)阅读材料三,任选其中一部法律文件,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77-1985年,中国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竟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倒规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晨条件的政策,如;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美的教育政策。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邦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起了高湖。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板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作用。
材料1977-1985年,中国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竟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倒规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晨条件的政策,如;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美的教育政策。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邦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起了高湖。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板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作用。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政策方针。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出访欧洲途中,在关岛谈到了美国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政策。“……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外,美国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有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三大支柱,使“尼克松主义”不仅成为规定美国的海外义务及其盟友的关系,而且成为规定对苏对华政策的指导原则。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发表讲话承认国家战略格局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尼克松主义无疑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它不仅在尼克松任内成为对外政策的指南,而且对以后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尼克松主义的性质及其作用。
材料 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政策方针。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出访欧洲途中,在关岛谈到了美国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政策。“……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外,美国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有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三大支柱,使“尼克松主义”不仅成为规定美国的海外义务及其盟友的关系,而且成为规定对苏对华政策的指导原则。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发表讲话承认国家战略格局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尼克松主义无疑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它不仅在尼克松任内成为对外政策的指南,而且对以后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尼克松主义的性质及其作用。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欧阳修,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为人处世,刚正不阿。为了国计民生,敢于直言极谏,不怕贬官,不避刑戮。骂高若讷,驳吕夷简,其意气之盛,至今令人神往。及遭陷害,力请辩诬,襟怀坦然,难进易退。也正是由于具有这样正派的作风,才具有朴实的学风。他做学问,力求真实,不立异论。为学如此,为文也是这样。他主张文章要“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反对“好为新奇以自异。”他既不赞成唐代元结和樊宗师的“以怪而取名”,也曾力矫当时“以诡异相高”的所谓“太学体”。欧阳修自己的文章写得平易自然,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古人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欧阳修自己的文风正是起了这样的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欧阳修的个人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阳修的历史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欧阳修,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为人处世,刚正不阿。为了国计民生,敢于直言极谏,不怕贬官,不避刑戮。骂高若讷,驳吕夷简,其意气之盛,至今令人神往。及遭陷害,力请辩诬,襟怀坦然,难进易退。也正是由于具有这样正派的作风,才具有朴实的学风。他做学问,力求真实,不立异论。为学如此,为文也是这样。他主张文章要“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反对“好为新奇以自异。”他既不赞成唐代元结和樊宗师的“以怪而取名”,也曾力矫当时“以诡异相高”的所谓“太学体”。欧阳修自己的文章写得平易自然,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古人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欧阳修自己的文风正是起了这样的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欧阳修的个人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阳修的历史贡献。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学家提出了: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进行简要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人类学家提出了: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进行简要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单选题- (共6题)
6.
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授予最高裁判官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手段。这说明当时罗马法
A.立法过程缺乏严谨 |
B.注重维护贵族权益 |
C.趋向追求务实灵活 |
D.出现公权滥用 |
7.
16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6余万匹。这表明当时中国
A.棉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
B.欧洲工业产品受到抵制 |
C.开始了与西方贸易往来 |
D.棉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 |
8.
1954 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 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 是
A.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 | B.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
C.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 | 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
9.
15世纪以后,西欧商人用美洲白银换取中国的黄金,由于中国和日本的金银比价不同,再用中国黄金到日本换取更多的白银从中赚取差价,所获高额利润就地购买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商品然后再高价转卖到欧洲和美洲。这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价格革命导致了物价暴涨 |
B.全球商品交流网络开始形成 |
C.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增加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
10.
下表为中国主要进口货占进口总值的百分比(1870—1910年)。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引进 |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C.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
D.外贸格局被国际环境所左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