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I》
材料二 相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分布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四幅示意图所展现的政体。图3体现了美国政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一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I》
材料二 相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分布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四幅示意图所展现的政体。图3体现了美国政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是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的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材料一 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是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的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 电力工业 | 煤炭工业 | 生铁 | 钢 |
1920年 | 772百万千瓦 | 14.2百万公吨 | 436815吨 | 30000吨 |
1936年 | 1724百万千瓦 | 26.2百万公吨 | 958683吨 | 556347吨 |
增长率 | 9﹒4% | 7% | 9% | 40% |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19世纪中叶西方把自己强加于中国和日本时,经过短暂的对基马尔主义的迷恋之后,大多数精英采取了改良主义的战略。随着明治维新,一个有生气的改革家集团在日本掌握了政权,他们学习并借鉴了西方的技术、实践和体制,开始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学习西方文明的愿望,其改革的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在世界文明史上均属罕见。它超过了19世纪的埃及阿里改革,甚至超过了18世纪俄国的彼得大帝改革。在学习和吸收西方文明方面,明治政府迈出了坚定沉稳的步子,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重大措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西方是如何实现“把自己强加于中国和日本的”?
(2)据材料二,归纳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的措施是如何体现“东方道德、西方技艺”?
材料一 当19世纪中叶西方把自己强加于中国和日本时,经过短暂的对基马尔主义的迷恋之后,大多数精英采取了改良主义的战略。随着明治维新,一个有生气的改革家集团在日本掌握了政权,他们学习并借鉴了西方的技术、实践和体制,开始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学习西方文明的愿望,其改革的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在世界文明史上均属罕见。它超过了19世纪的埃及阿里改革,甚至超过了18世纪俄国的彼得大帝改革。在学习和吸收西方文明方面,明治政府迈出了坚定沉稳的步子,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重大措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西方是如何实现“把自己强加于中国和日本的”?
(2)据材料二,归纳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的措施是如何体现“东方道德、西方技艺”?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74—1683)间,噶尔丹几乎每年都派人与沙皇俄国相勾结……康熙十年(1671),准噶尔汗噶尔丹出兵占领了天山南路,将当地的“回部”(维吾尔族)首领阿布都什特扣押到伊犁,并对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康熙三十五年(1696),噶尔丹被清廷击败,阿布都什特得以解脱,清廷护送其返归南疆叶尔羌,管辖南疆“回部”事务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平定噶尔丹以后,康熙帝对准噶尔部仍采取非常宽大和笼络的政策。他继续坚持满蒙贵族联姻的传统作法,把宗室之女嫁给准噶尔王公贵族……噶尔丹之侄孙丹津阿拉布坦于康熙四十一年来朝降清,康熙帝即优礼相待,封为多罗郡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1689年8月27日签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康熙帝)从登基之日始,特别是他亲政后,每日“昧爽视事,惟恐有怠政务”。即使有病,“亦勉出听政”,有时半夜来了紧急奏报,必“披衣而起”。每次出巡,不论在何地,也是日日处理政务,他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处理完。康熙帝曾对心腹之臣高士奇表露他的苦衷:“朕于政事无论大小,从未草率。每在宫中默坐,即以天下事经营筹画于胸中。”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当时造成中国西北边疆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一、二,指出康熙帝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
(4)概括材料四对康熙帝的评价。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材料一 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74—1683)间,噶尔丹几乎每年都派人与沙皇俄国相勾结……康熙十年(1671),准噶尔汗噶尔丹出兵占领了天山南路,将当地的“回部”(维吾尔族)首领阿布都什特扣押到伊犁,并对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康熙三十五年(1696),噶尔丹被清廷击败,阿布都什特得以解脱,清廷护送其返归南疆叶尔羌,管辖南疆“回部”事务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平定噶尔丹以后,康熙帝对准噶尔部仍采取非常宽大和笼络的政策。他继续坚持满蒙贵族联姻的传统作法,把宗室之女嫁给准噶尔王公贵族……噶尔丹之侄孙丹津阿拉布坦于康熙四十一年来朝降清,康熙帝即优礼相待,封为多罗郡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1689年8月27日签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康熙帝)从登基之日始,特别是他亲政后,每日“昧爽视事,惟恐有怠政务”。即使有病,“亦勉出听政”,有时半夜来了紧急奏报,必“披衣而起”。每次出巡,不论在何地,也是日日处理政务,他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处理完。康熙帝曾对心腹之臣高士奇表露他的苦衷:“朕于政事无论大小,从未草率。每在宫中默坐,即以天下事经营筹画于胸中。”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当时造成中国西北边疆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一、二,指出康熙帝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
(4)概括材料四对康熙帝的评价。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单选题- (共14题)
5.
《希腊哲学史》中写道:“(城邦)一旦制定了法律,它就作为共同条例公诸于众,平等地不偏不倚地对待所有的人。……它又是城邦一致协议而规定的,以此规范每个公民的生活。”这表明古希腊法律()
A.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
B.是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 |
C.限制了城邦公民的自由权利 |
D.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意愿 |
6.
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A.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
B.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
C.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
D.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 |
7.
美国学者洛威尔谈到,英国1688年的政变使詹姆士二世失去了王位,议会逐渐把王权纳入自己囊中,可是并没有因此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权力。对该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君主立宪制正式建立 |
B.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
C.政变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
D.英国政治变革具有渐进特征 |
8.
国民党方面明确提出具体条件:“停战自属目前迫切之要求,最好陕北红军经宁夏趋察绥外蒙之边境。……希望党的领袖来京共负政治上之责任,并促进联俄。”此条件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
B.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
C.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
D.渡江战役前国共谈判 |
9.
某学习小组拟依据下列图片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A.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
B.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
C.巴黎公社及其影响 |
D.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
10.
建国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
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
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 |
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
11.
明代时“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清代“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这反映了
A.明代经济发展落后于清代 |
B.经济重心南移到湖广地区 |
C.经济发展呈现多中心格局 |
D.统一的国内市场渐趋形成 |
12.
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 河南冶铁业发达
C. 政府重视手工业
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A. 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 河南冶铁业发达
C. 政府重视手工业
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3.
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14.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15.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
16.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人在上海市南京路“好公道”国营面店对面开了家“好再来”个体面馆。同样的价格,“好再来”用的是鸡汤,把顾客都吸引了过去。这时“好公道”便通过主管部门在原料供应上卡“好再来”。从材料可以得出
A.人民公社体制的广泛推行 |
B.个体经济的发展面临阻力 |
C.国营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
D.主管部门的做法应该肯定 |
17.
1982年宪法通过后,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了五次修正,其中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


A.国家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
B.改革开放有利于非公经济地位上升 |
C.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理论完善 |
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