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维护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保持蒙古族的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元世祖忽必烈仿效汉法改制“既行汉法,又存国俗”,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行汉法,推动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创建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
重视农业生产并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治理黄河,下达诏令说:“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变过去的游牧政策为定居农业的政策,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汉人为奴。改革后元朝经济实力大为加强,并进兵翦灭南宋残余势力,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为多民族的融合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摘编自徐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革新与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元世祖改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世祖改制的积极意义。
材料 在维护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保持蒙古族的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元世祖忽必烈仿效汉法改制“既行汉法,又存国俗”,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行汉法,推动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创建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
重视农业生产并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治理黄河,下达诏令说:“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变过去的游牧政策为定居农业的政策,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汉人为奴。改革后元朝经济实力大为加强,并进兵翦灭南宋残余势力,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为多民族的融合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摘编自徐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革新与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元世祖改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世祖改制的积极意义。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人们对于建立新的国际机制和国际秩序的呼声日趋高涨,1920年,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1937年埃及最后一个加入国联时,加入国联的国家达63个,这只是占当时世界国家总数的30%。由于缺乏作为世界性组织应有的作用,在解决国际争端时,国联没有权威性,在处理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时就显得软弱无力、只有在“极少见的情况下,也就是会员国中的大国利益不受妨害、或各会员国至关重要的共同利益似乎用得着国联时”,国联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它成立的短短20年间,1946年4月18日,出席国联会议的43个会员国一致表决,宣布从次日起国际联盟不复存在。国联尽管失败了,但它为建立一个全球性国际安全机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正是由于它的第一次实践,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指明了目际组织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刘洋《国际联盟的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联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联进行评价。
材料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人们对于建立新的国际机制和国际秩序的呼声日趋高涨,1920年,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1937年埃及最后一个加入国联时,加入国联的国家达63个,这只是占当时世界国家总数的30%。由于缺乏作为世界性组织应有的作用,在解决国际争端时,国联没有权威性,在处理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时就显得软弱无力、只有在“极少见的情况下,也就是会员国中的大国利益不受妨害、或各会员国至关重要的共同利益似乎用得着国联时”,国联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它成立的短短20年间,1946年4月18日,出席国联会议的43个会员国一致表决,宣布从次日起国际联盟不复存在。国联尽管失败了,但它为建立一个全球性国际安全机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正是由于它的第一次实践,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指明了目际组织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刘洋《国际联盟的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联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联进行评价。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继畲,号松龛,山西五台人,晚清名臣、学者。徐继畲利用中国海洋图书与雅裨理(美国归正会传教士)的口述相对接,以中国海洋经验验证西方知识,1848年撰成《灜寰志略》十卷。《瀛寰志略》的輿地考证从西北到东南、从陆地到海洋的转向,是他尝试贯通中外历史地理、介绍海外新知识的连结点;并运用近代地理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记述五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形势和世界各国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山川城郭,地图绘制精细,方位准确。《瀛寰志略》不仅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还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叙述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并言“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徐继畲的开放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给中国近代化留下深刻启示和借鉴,对中国和日本的维新派人士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纽约时报》称其为东方伽利略。
——据赵尔巽等《清史稿·徐继畲传)
(1)根据材料,说明徐继畲被称为东方伽利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继畲思想的影响。
材料 徐继畲,号松龛,山西五台人,晚清名臣、学者。徐继畲利用中国海洋图书与雅裨理(美国归正会传教士)的口述相对接,以中国海洋经验验证西方知识,1848年撰成《灜寰志略》十卷。《瀛寰志略》的輿地考证从西北到东南、从陆地到海洋的转向,是他尝试贯通中外历史地理、介绍海外新知识的连结点;并运用近代地理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记述五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形势和世界各国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山川城郭,地图绘制精细,方位准确。《瀛寰志略》不仅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还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叙述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并言“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徐继畲的开放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给中国近代化留下深刻启示和借鉴,对中国和日本的维新派人士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纽约时报》称其为东方伽利略。
——据赵尔巽等《清史稿·徐继畲传)
(1)根据材料,说明徐继畲被称为东方伽利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继畲思想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毎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宇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个观点代表了“新文化、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激烈批判,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过激,但也确实揭示了一个事实:历史并不只有光明的一面,而且还有黑暗的一面。一个人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他对历史的理解就是不全面的。
——摘自李伯重《历史书写真的是可怖的》
阅读材料,自拟一个与材料基本观点相关联的论题,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史论结合)
材料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毎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宇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个观点代表了“新文化、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激烈批判,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过激,但也确实揭示了一个事实:历史并不只有光明的一面,而且还有黑暗的一面。一个人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他对历史的理解就是不全面的。
——摘自李伯重《历史书写真的是可怖的》
阅读材料,自拟一个与材料基本观点相关联的论题,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9题)
6.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从克里昂到亚西比德,雅典民主一次次选错主将,人性缺陷聚滴水而成洪流,终于冲垮了雅典的堤岸,败给贵族寡头制的斯巴达。雅典失败在于
A.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
B.公民广泛参政的两面性 |
C.选举制度的主动性 |
D.斯巴达士兵的英勇善战 |
8.
1912年2月13日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在北京报道:“北京很安静。清帝退位诏书已经被人民普遍接受。除了贴在各个路口,宣布国体改变,命令保守秩序,警告扰乱和平将被处死刑的严厉告示外,一切如常。”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英国政府的中立立场 |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
C.三民主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
D.社会发展方向转向民主共和 |
9.
16世纪中叶开始,荷兰相继出现一批全国性商业公司,同时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出现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海外贸易的催化剂作用 |
B.欧洲区域市场的发展 |
C.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需要 |
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
10.
洋务运动期间,“塞防论”与“海防论”争论不止,到19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才建成了五只各自为政的舰队,后多年未添置新的舰船,这几只水师分属不同政治势力,实际上清朝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海军。这反映了
A.晚清集权政治开始受到冲击 |
B.海权论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 |
C.派系林立导致国防策略失败 |
D.中国重陆轻海的观念开始转变 |
11.
拉伯雷的《巨人传》道:在德廉美修道院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尔虞我诈,而是互相信任。不论男女,都可随时进院修道,也可随时退出。材料反映拉伯雷
A.深受宗教改革的影响 |
B.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 |
C.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 |
D.鼓励人民追求自由平等 |
12.
1892年,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重新解释“张三世”:以专制政体对乱世,立宪政体对升平之世,共和政体对太平之世。康有为的新阐述
A.推动了百日维新的发展 |
B.有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 |
C.体现了国民崇洋的心态 |
D.培养了国民尊儒的意识 |
13.
1884年去世的两广总督张树声在《遗折》中提及:“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其用也。”张树声意在
A.改变政府对西方的认识 |
B.改良“中体西用”思想 |
C.改善清政府的统治状况 |
D.显示支持社会变革决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