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25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氏族的称号。而氏则出现于后来的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特有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贱民和奴隶才获得了“姓氏”。
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祖根于河南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春秋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于刘邑,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西汉初年,刘氏子孙分封各地,形成望族;“娄敬劝高祖都关中……赐姓刘氏”;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孪,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孪氏子孙皆姓刘。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姓。
——摘编自陈建魁《中国姓氏文化》
材料二洪秀全称王后,在其长子“天贵”的名字后加了一个“福”字,希望其永保社稷、代代为王。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被视作封建传统的“字”、“号”遭到摒弃,人们纷纷响应“一名主义”。文学经典也常作为取名的来源,如“林徽因”,取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人用“斯、基、娅、莎”等俄文音译字为孩子起名,“卫国”、“跃进”、“忠红”等名字屡见不鲜;改革开放后,除“丽娜”、“杰克”等洋名不断涌现以外,更多的人给名字赋以文化意蕴,如“勇、伟、超、倩、颖”等;一些用字逐渐演变成男女通用字,如:“鑫、晓、洁、聪、亮”等;四字非复姓名字出现,极大地减少了重名率,也进一步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特立独行的时代特征。
——摘编自张军红《从姓名用字透析21世纪以来国民思想变迁》
材料三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从遗传学角度来说,许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因此形成了“同姓不婚”的现象。姓氏起着明血缘、追溯源、连宗连支的纽带作用。修族谱、建祠堂、扶贫济困、互助守望,增进了同姓氏之间的血缘亲情。海外华侨纷纷寻根认祖、捐资助学、兴办实业,投身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近年来,海峡两岸多次共同举办祭祀黄帝、炎帝的相关庆典活动。
——摘编自肖锐《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贱民和奴隶获得姓氏”的原因;简析“刘姓”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人取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姓氏文化的社会价值。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对地方监察体制进行改革。贞观时期扩大监察御史人数,划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为十五道,于各道设采访使长驻,后逐渐与地方官融为一体,成为中央派出的、州之上、道一级的监察官,道从此成为真正的监察区。监察官员多选用科举士子中的佼佼者担任。玄宗时,大多出自京官高品及地方长官;肃宗时,“中书门下”直接负责录用御史台人员。职责方面,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最后,司法监察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武德律、贞观律等都有针对各级监察官员违法行为的具体律文,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会作出明确的指示。
——摘编自肖光伟《唐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陈鹤琴,浙江上虞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为中国教育界的四位圣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1914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原本打算学医的他认为要挽救病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留美期间,他主攻教育学与心理学,尤为关注西方的幼儿教育。1919年,学成回国后发现当时的南京基本上是完全西化的教会幼儿园,没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经他不断呼吁和努力,在南京连续创办了5所实验学校和幼稚园。1927年2月,与陶行知、张宗麟一同发起中国最早的儿童教育团体——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幼稚教育》并任主编。后又创办中国最早的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1938年初,开展难民教育,开办难民、难童学校。在此期间,针对当时中国死板的、脱离实践的学前教育现状,他提出了以活泼的、有生气的、注重科学实践为核心的“活教育”理论。
——摘编自《陈鹤琴全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鹤琴幼教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鹤琴在幼教领域的贡献。

2.单选题(共7题)

4.
1909年,清政府在各省设立咨议局。议员们通过咨议局“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这说明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B.咨议局议员发挥民意代表作用
C.清政府被迫迎合民主潮流D.中国开始迈人民主政治的门槛
5.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兄弟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是创作于1937年的抗战歌曲。不久,歌词中“二十九军的兄弟们”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一变化表明
A.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化解B.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
C.二十九军成为抗战楷模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这些措施
A.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7.
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这反映了50年代
A.中国周边外交环境有所缓和B.中西方间交流频繁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D.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8.
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
汉代
A.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9.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 90年代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反映了
A.私营企业的投机性强B.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C.私营企业的逐步衰落D.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10.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