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图片及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古代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朝贡贸易,即少数民族进贡土产,朝廷回赐对方需要的礼物。明朝前中期,与蒙古的朝贡贸易规模有限,时开时停,无法满足蒙古对农业、手工业产品的迫切需要。俺答汗与明朝达成和议后,不但恢复了定期朝贡关系,还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大市每年一次,小市每月一次,长城内外的农牧民平友好关系的发展可以前来自由交易。这项和议大大推动了蒙古、汉两族和平友好关系的发展。
——朝贡贸易与明蒙关系
材料四: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古代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朝贡贸易,即少数民族进贡土产,朝廷回赐对方需要的礼物。明朝前中期,与蒙古的朝贡贸易规模有限,时开时停,无法满足蒙古对农业、手工业产品的迫切需要。俺答汗与明朝达成和议后,不但恢复了定期朝贡关系,还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大市每年一次,小市每月一次,长城内外的农牧民平友好关系的发展可以前来自由交易。这项和议大大推动了蒙古、汉两族和平友好关系的发展。
——朝贡贸易与明蒙关系
材料四: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
2.
(历史选修1—重大改革与回眸)
20世纪30年代,兴起了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等为代表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一 梁漱溟认为:“中国政治问题必与其经济问题并时解决;中国经济之生产问题必与其分配问题并时解决。相当明确地指出了分配问题的不平衡性——农村是生产的区域,在分配领域的所得却与之不匹配。因此他的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标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业合作社,以谋求乡村的发达,即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
材料二 晏阳初率领一批“博士下乡”,到河北定县农村安家落户,以推行平民教育、启发明智为主,带动整个乡村建设。提出要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环教育的3种方式,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乱,以次达到政治、经济、文化、自卫、卫生、礼俗“六大建设”。
材料三 卢作孚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运输为龙头,把重庆北碚区作为实验基地,在这里修建铁路、治理河滩、开发矿业、兴建工厂、发展贸易、组织科技服务。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三位爱国人士,振兴乡村战略的共同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的探索失败的原因及对今天实现乡村振兴的启示。
20世纪30年代,兴起了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等为代表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一 梁漱溟认为:“中国政治问题必与其经济问题并时解决;中国经济之生产问题必与其分配问题并时解决。相当明确地指出了分配问题的不平衡性——农村是生产的区域,在分配领域的所得却与之不匹配。因此他的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标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业合作社,以谋求乡村的发达,即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
材料二 晏阳初率领一批“博士下乡”,到河北定县农村安家落户,以推行平民教育、启发明智为主,带动整个乡村建设。提出要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环教育的3种方式,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乱,以次达到政治、经济、文化、自卫、卫生、礼俗“六大建设”。
材料三 卢作孚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运输为龙头,把重庆北碚区作为实验基地,在这里修建铁路、治理河滩、开发矿业、兴建工厂、发展贸易、组织科技服务。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三位爱国人士,振兴乡村战略的共同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的探索失败的原因及对今天实现乡村振兴的启示。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87年美苏两国首脑签订的《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冷战时期,1977年前是美国在西欧的中导力量占有优势,1977年起苏联在本国和东欧部署SS——20导弹,以对付美国从潜水艇发射的弹道导弹。此后,苏联的中导力量逐渐占有优势。西欧***施密特积极倡议美苏举行核武器谈判。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准备退出中导条约原因。
材料一1987年美苏两国首脑签订的《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冷战时期,1977年前是美国在西欧的中导力量占有优势,1977年起苏联在本国和东欧部署SS——20导弹,以对付美国从潜水艇发射的弹道导弹。此后,苏联的中导力量逐渐占有优势。西欧***施密特积极倡议美苏举行核武器谈判。
——张召忠:1987年,美苏为何签署《中导条约》
材料二 美国认为,俄罗斯研发9M729型陆基巡航导弹违反了中导条约。在反对无果的情况下,为了继续保持对俄罗斯的军事优势,美国准备退出中导条约。中国的中程常规导弹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基地和航空母舰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为了增强对中国军事威慑的有效性,美国必须打破中导条约对己方的束缚,加强研发和部署针对中国的中程导弹。目前,美俄中三国都在大力研发高超音速武器,其中,也包括巡航导弹。但由于射程500公里以上的中远程巡航导弹特别是陆基巡航导弹是中导条约限制的对象,因此,美国为了在发展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取得明显优势,也需要打破中导条约的束缚。——引自百度《望长城内外: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将会对我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署中导条约的背景。(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准备退出中导条约原因。
2.单选题- (共7题)
4.
法学家谢沃拉在《亚细亚行省告示》中首次在法律意义上使用了“诚信”,西塞罗将这一内容固定到罗马法当中。法律意义上的善意.诚信原则在法学家盖尤斯的著作中被详细地记录。查士丁尼则对诚信内容进行了确认,如各种要物契约(信托、质押等)合意契约(买卖、租赁等)准契约(共有、监护)等规定。由此可知
A.罗马法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主要依据 |
B.罗马法在查士丁尼时代形成完备法律体系 |
C.诚信原则的伦理属性不符合自然法的精神 |
D.契约行为主体的失信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 |
5.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共和国,而不是纯粹的民主国家”,他们知道“被统治者的同意是政府的终极基础”,但并不认为“被统治者的同意可以简约为简单的多数统治”。下列符合这一论述的是,美国
A.众议院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直接选出 |
B.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
C.国会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举产生 |
D.政治精英理念违背“主权在民”原则 |
6.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莱特在其著作中写到:在八路军敢于深入的地方,到处都有群众组织,他们组织了农民、学生、商人、妇女和儿童的组织团体,而且正在引导年轻人参加游击队,年纪较大的加入自卫队。这说明当时
A.中共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进行民众动员 |
B.民众动员有了一定的组织依托和保证 |
C.使民众动员的广度达到了不可控状态 |
D.中共对民众的动员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
7.
《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二十一年,“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番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这一举措
A.禁止权贵在海外贸易中与政府争利 |
B.反映了元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C.表明对外贸易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促进了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的规范 |
8.
1904年商部在奏疏中说:丝茶两项为出口货之大宗,往往以散商急思出脱,跌盘争售,而一二殷实巨商,亦为牵累。有商会则亟宜声明罚例,儆戒将来。商部在《商会简明章程》中指出:凡华商遇有纠葛,可赴商会告知总理,定期邀集各董,秉公理论,从众公断,如尔造尚不折服,准其具禀地方官核办。材料表明
A.清政府认识到华商在市场竞争上的劣势 |
B.商会作为政府机构承担着工商管理功能 |
C.商会为市民社会的孕育提供了关键条件 |
D.商会成立利于改善市场主体的营商环境 |
9.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从而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该材料反映了
A.传统木结构建筑优于现代钢架建筑 |
B.其使用的主因是古代缺乏铁等金属 |
C.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
D.这种结构主要用于应对地震的发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