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建立,传统单一的法律体制局面被打破,某些原有的国内涉外法规,为条约规定所取代,打乱了清王朝的法律体系。《大清律例》不得不进行些微修改。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的创巨痛深,清政府由被动走向主动,开始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总期切实平允,中外通行”,改变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架构,建立诸法并重、诸法分立的近代法律体系。例如,区分实体法和程序法,制订刑法、民法暨诉讼法,以及其他部门法,与世界法律相衔接。但“中外通行”方针侧重于“外”,如1907年开始起草的《大清民律草案》,强调“采用各国新制”,没有很好地容纳本国民事习惯,当时便遭到猛烈抨击。民国初年,最终成为废案。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法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法律改革。
材料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建立,传统单一的法律体制局面被打破,某些原有的国内涉外法规,为条约规定所取代,打乱了清王朝的法律体系。《大清律例》不得不进行些微修改。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的创巨痛深,清政府由被动走向主动,开始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总期切实平允,中外通行”,改变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架构,建立诸法并重、诸法分立的近代法律体系。例如,区分实体法和程序法,制订刑法、民法暨诉讼法,以及其他部门法,与世界法律相衔接。但“中外通行”方针侧重于“外”,如1907年开始起草的《大清民律草案》,强调“采用各国新制”,没有很好地容纳本国民事习惯,当时便遭到猛烈抨击。民国初年,最终成为废案。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法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法律改革。
2.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宋代以来,传统儒学受到社会变迁的震荡与道家佛学的冲击,发生着深刻的动摇。宋代内忧外患的时局与“优待文士”的政策,鼓励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气节仕风,讲求实利功效的浙东实学应运而生。在浙东实学中,永嘉学派的经济思想最具系统性,叶适(1150—1223)是其集大成者。叶适的经济思想,所及几乎涵括传统经济观诸方面。不同于将“义”置于首位的传统规范要求,叶适主张“成其利,致其义”,实现利义统一。“重本抑末”是传统经济观的主要论点,对这一传统教条进行公然批判始自叶适。他主张“商贾往来,道路无禁”,要求许可工商业者入仕。叶适还发展了“藏富于民”的传统儒家主张,强调许民求富,认为富人应当受到保护,不容抑制损伤。
——摘编自叶坦《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
——以叶适为中心》
(1)根据材料,概括叶适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叶适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材料 宋代以来,传统儒学受到社会变迁的震荡与道家佛学的冲击,发生着深刻的动摇。宋代内忧外患的时局与“优待文士”的政策,鼓励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气节仕风,讲求实利功效的浙东实学应运而生。在浙东实学中,永嘉学派的经济思想最具系统性,叶适(1150—1223)是其集大成者。叶适的经济思想,所及几乎涵括传统经济观诸方面。不同于将“义”置于首位的传统规范要求,叶适主张“成其利,致其义”,实现利义统一。“重本抑末”是传统经济观的主要论点,对这一传统教条进行公然批判始自叶适。他主张“商贾往来,道路无禁”,要求许可工商业者入仕。叶适还发展了“藏富于民”的传统儒家主张,强调许民求富,认为富人应当受到保护,不容抑制损伤。
——摘编自叶坦《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
——以叶适为中心》
(1)根据材料,概括叶适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叶适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单选题- (共6题)
4.
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标志国家户籍制度成熟 |
B.使得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退 |
C.使得均田制进一步推广 |
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实力 |
5.
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优质蚕丝行销全国,号称“湖丝遍天下”,以至于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这说明当时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
B.商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
C.北方手工业生产日益衰退 |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6.
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萧条 |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C.政府放宽对民族资本限制 |
D.工业发展受到金融行业影响 |
7.
宋代活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
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D.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