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039

试卷类型:学业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6/10/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殖民扩张起源于16世纪的西欧,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积累过程中,许多英国人目睹了转型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危机,并对此作出强烈反映。莫尔主张把建立海外殖民地当做解决国内人口“过剩”问题的有效办法。哈克卢伊特认为,海外殖民扩张可以让英国人充分认识到大海的真正价值和海上事业对于民族国家发展、弘扬英格兰民族精神的极端重要意义。培根强调英格兰民族的优越性和殖民北美的合理性,为其具有扩张性的“海上帝国”殖民思想作辩护。
——摘编自姜守明《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英国殖民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二战进行中,罗斯福逐渐形成了以“非殖民”原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构想。1953年,美国针对殖民地问题提出中间道路。即在殖民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不放弃外交中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又要支持欧洲盟国;既不放弃传统的道义利益,又贯彻反苏反共的冷战总目标。50年代中期后,随着第三世界的形成、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日益加强,以及联合国会员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间道路”政策在联合国遭遇挫折。1960年第15届联大会议中,苏联等43个亚非国家一起向联大提出《非殖民化宣言》,要求彻底结束殖民主义。该提案得到了联大成员半数以上支持,西方国家成为少数派。美国与英法比等国几次协商,先后三次更改投票立场,最终在投票前不得不再次更改立场。美国频繁更改的投票立场表明,“中间道路”陷入困境。
——摘编自毕元辉《“中间道路”及其困境:1945-1960年美国“非殖民化”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殖民思想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间道路的内容并分析其走向困境的原因。
2.
   材料  1868年,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毕业生容闳正式向清政府提出“派遣留学生计划”,即“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国家储蓄人才。派遣之法,初次可定一百二十名学额以试行之。此百二人中,又分为四批,按年递派,每年派送三十人,留学期限定为十五年。学生年龄,须以十二岁至十四岁为度。视第一、第二批学生出洋留学著有成效,则以后即永定为例,每年派出此数。派出时并须以汉文教习。至学生在外国膳宿入学等事,当另设学生监督二人以管理之。此项留学经费,可于上海关税项下,提拔数成以充之”,“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客闳还全身心倾注于晚清教育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为社会转型提供一批栋梁之材。洋务运动期间,被曾国藩委以全权,引入“制器之器”,为近代机器制造业奠基。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他前往南京,向太平军提出组建军队、培养海军、建立学校教育体系等七条改革。后来,他参与戊戌变法,促进辛亥革命,一直走在社会政治变革的前沿。
(1)核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容闳“派遣留学生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容闳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做的贡献。
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由君上大权和附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其内容涵盖了宪政制度的基本要求。第一条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第三条规定“法律在皇帝批准颁布前应经议院决议。”第五条规定规定“任官权虽议院不得干预,但由大臣辅弼之。”……附录中首先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利,“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摘编自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
材料二正是《钦定宪法大纲》和《明治宪法》制定时中日在政治、经济、外交环境等具体因素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根本不具备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具有的“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权威,再加上当时满清政府内部根本无法形成一个团结有效的领导核心、中央和地方之间也是离心离德、一塌糊涂的外交窘境。《钦定宪法大纲》虽师法日本《明治宪法》,但结局却迥然有别。
——摘编自宋宇文《相似宪法文本的不同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晴政府师法日本结局却迥然有别的原因。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美西战争是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是美国地缘政治利益扩张之驱动,使其建立起太平洋纵横交错的交通线,构筑东南亚和中国甚或亚太定点连线成面的地缘政治格局,让美国提前2年进入到20世纪。
——摘编自张江河《美西战争与美国向东南亚地缘政治扩张的历史脉络》
材料二 美西战争是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分水岭,把一个19世纪孤立于世界的美国与20世纪活跃于国际舞台的美国划分开来。美国占领菲律宾的地缘政治扩张意义远大于战争胜负本身,……依据后来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地缘政治博弈的史实,其对美利坚民族实现“世界大国意愿”和建立适应于己的“国际新秩序”从理想走向现实、从或然转为必然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杨春龙《美西战争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西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西战争对20世纪美国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闻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6题)

6.
(题文)1876年,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7.
1927年“八七会议”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做报告,他指出: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命的。农民要求暴动,各地还有许多的武装,有这样好的机会,这样多的力量,我们必然要点燃这爆发的火线,造成土地革命。对此正确的理解是,中共
A.开始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B.决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对当时革命形势任务认识不清
D.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8.
下图为1948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某代表团合影。此图可用来印证当时中国
A.民族屈辱的洗涮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和平稳定的政局D.国际地位的提高
9.
1950年美国开始实施“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到1953年底,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已达40亿美元。该计划
A.推动了马歇尔计划提出
B.强化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C.冲击了美苏的两极格局
D.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10.
有学者指出:“推行自由贸易战略虽然给英国带来了‘维多利亚大繁荣’……而这也给了对手——德国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个难得的追赶契机。”在他看来,自由贸易政策
A.是英国推行的基本经济国策 B.使英国逐渐失去经济优势
C.维持了英国长久的经济繁荣D.受到美德两国的热烈欢迎
11.
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