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南方经济发展很快,但闺北、闽西、湘西、江西东部、南部,广东和广西北部、云贵等许多地区还没开发,广西全省的赋税不及苏州的几分之一。到了清代中国进入了全域性开发时期,政府重视落后地区的开发,雍正在广西、湖南、四川等地“改土归流”,把这些地区的实际管辖权收归中央,“盛世兹丁,永不加赋”,“湖广填四川”等政策,耕地面超过明朝一倍,清代中期人口比明代增加3倍,四川人口由清初不到全国的1%到清后期占全国人口的10%,乾隆年间人口达1.7亿,1840年前后达4.亿多,东部与西部经济总量由明代的2:1发展到1:1,中南、西南的经济总量由明代的19.%上升到34%,换句话说,中南、西南得到更多的开发。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调派人员和发配罪犯去戍边、垦荒,内地移民村落也开始出现。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了抵杭外来侵略的历程。1931年开始的杭日战争为什么能坚持到胜利?固然有许多因素与条件,但不可回避的是中国的地大物博,中国的经济分散到广阔的腹地,是支持民族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
—摘编自赵和平《中国文化史之财政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朝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清代区域经济开发的特点和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全域性开发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明代南方经济发展很快,但闺北、闽西、湘西、江西东部、南部,广东和广西北部、云贵等许多地区还没开发,广西全省的赋税不及苏州的几分之一。到了清代中国进入了全域性开发时期,政府重视落后地区的开发,雍正在广西、湖南、四川等地“改土归流”,把这些地区的实际管辖权收归中央,“盛世兹丁,永不加赋”,“湖广填四川”等政策,耕地面超过明朝一倍,清代中期人口比明代增加3倍,四川人口由清初不到全国的1%到清后期占全国人口的10%,乾隆年间人口达1.7亿,1840年前后达4.亿多,东部与西部经济总量由明代的2:1发展到1:1,中南、西南的经济总量由明代的19.%上升到34%,换句话说,中南、西南得到更多的开发。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调派人员和发配罪犯去戍边、垦荒,内地移民村落也开始出现。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了抵杭外来侵略的历程。1931年开始的杭日战争为什么能坚持到胜利?固然有许多因素与条件,但不可回避的是中国的地大物博,中国的经济分散到广阔的腹地,是支持民族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
—摘编自赵和平《中国文化史之财政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朝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清代区域经济开发的特点和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全域性开发的历史作用。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郭志样《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材料二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l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节选自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产生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ThePerspectivesOntheTang》
A.Wright. | B.Twichetted1973YaLe)“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3.单选题- (共5题)
4.
下表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比较表

根据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测

根据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测
A.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
B.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
C.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
D.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5.
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A.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
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
D.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
6.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这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是
A.山川形便原则 |
B.犬牙交错原则 |
C.依据地方风俗不断变化调整 |
D.依据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
7.
南京政府国民生产毛值1934-1936年分别为213,237,259亿元。1928年,南京政府的税收为25930万元,1936年则达到105730万元,8年中提高近3倍。这几年南京政府每年的财政支出中,军费经常占岁出的30}-40%,债务费占岁出的30%左右,建设性的支出(包括实业费、交通费、建设费、教育文化费等)从来没有超过岁出的4%。这反应了
A.南京政府的重税政策和非建设性财政促进了经济发展 |
B.南京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
C.南京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
D.南京政府为抵抗日本侵略大借外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