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93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3/6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英国海军大臣约翰·费希尔爵士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写道,石油燃料绝对会彻底改变海洋战略。这是“唤醒英国”的机会!他坚信,海战的未来以及对海洋的控制将从煤炭向石油转移。
同年,在海军部的帮助下,英国商人诺克斯·达西从波斯国王那里获得了为期60年的在波斯帝国全境勘探、获得、开采、开发、运输和销售天然气、石油、沥青和石蜡等产品的特属专有权利。它在全球层面的意义,可以与哥伦布在1492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相媲美。

——摘编自《丝绸之路——部全新的世界史》

解读材料,从“能源与国家的发展”或“能源与国际关系的变化”等角度,提炼一个与“能源”有关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初,凡是重大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而不经内阁票拟。在四大臣辅政时期,陆续取消了一些效仿汉族的制度,如取消内阁、翰林院,停止八股取士。铲除鳌拜集团之后,康熙将中央机构中的内三院改为内阁,并设立翰林院,内阁设满、汉大学士各两位,“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他指出,“满汉大小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划一”,并为此制定了《品级考》,对满汉官员的品级和提拔手续作了统一规定。……清初,八旗官兵大量圈占土地,使得一大批汉族农民或地主流离失所,康熙宣布圈地活动“永行禁止”。……他尊重汉族的祭祀习俗,允许满族旗人加入汉族的乡饮酒礼的行列。

——摘编自王慧敏《康熙大帝全传》

(1)根据材料,概述康熙帝改革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改革民族政策的影响。
3.
   材料一 先秦儒家大师的民生情怀,为儒学的未来发展定下了亲民内涵。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用天意来限制帝王的权力,警告帝王要关心民生。唐代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强调吏的职责是为民办事,为民服务。到了宋代,改革家李觏提出了“安民养民”思想,认为“生民之道食为大”。清初启蒙思想家唐甄主张“富民养民”,强调富国要以富民为内容,认为人民的富裕乃是改善社会道德和政治的基础,因为百姓富足,不恩犯乱,然后才能风教可施,才可幸致太平。同时认为横征暴敛是妨害富民的一个根本原因,

——付蓓、覃雪梅《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研究》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创设“民政部”,揭开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历史序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务部设立警务、民治、土木等六个局,民治局管理地方官吏、选举、公益事业、慈善团体、抚恤等具体事务。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首个发展高峰期,社会福利行政、社会福利立法、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福利服务和福利教育研究等领域均作出开创性贡献。

——刘继同《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与制度体系研究》

材料三 计划经济时期最突出的体制特征是社会主义国家福利制度模式,社会主义、国家性、工作单位、民政部门、福利制度建设是五个关键词凸显社会政策与福利制度的时代特征。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全民福利,追求平等与自由…改革开放后突出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主义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主义、个人与家庭责任、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是六个关键词,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时代特征。

——刘继同《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与制度体系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生思想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至民国初年社会福利制度奠基和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福利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单选题(共9题)

4.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表面上高高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政权,实际上正是这个社会最丑恶的东西,正是这个社会一切腐败事物的温床。”马克思的批评意在赞扬巴黎公社的哪一举措
A.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废除了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人民自卫军
C.公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D.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5.
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进行计量分析,“一边倒”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和1952年开始下降,到60年代,降到个位数,甚至为零。1950至1952年,“帝国主义”一词呈下降趋势。“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使用频率从1953到1956年出现迅速增长趋势。这说明
A.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国放弃“一边倒”政策
B.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中国开拓外交新局面
C.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积极融入第三世界
D.中国从革命外交向民族外交转变
6.
下表为隋唐时仓设置值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谁确的是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7.
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A.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
B.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
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
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8.
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李维诺夫就涉及两国经济关系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种做法
A.使美国摆脱了大萧条
B.使苏联完成了工业化
C.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
D.为美苏结盟奠定基础
9.
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作者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10.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11.
1927年8月,***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该思想
A.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B.改变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
C.应是国共对峙局面形成的结果
D.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12.
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革”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 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这一变化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