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发生于二十世纪的世界史重大历史事件:二十世纪一十、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联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俄国十月革命和斯大林模式;三十、四十年代,西方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法西斯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联合国;四十、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总协定;凯恩斯主义与福利国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五十、六十年代,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欧洲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八十、九十年代,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苏东剧变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智能技术重大突破。
请根据提供历史材料为世界现代史概念进行定义,并结合史实说明你的观点。(要求:立论鲜明,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请根据提供历史材料为世界现代史概念进行定义,并结合史实说明你的观点。(要求:立论鲜明,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2.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西方”“东洋”这些名称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名称的演变
材料二“东洋”名称来源宋代,是古代中国人原创的地理名词。“东洋”原指中国沿海,外延是东海以远、朝鲜半岛和日本乃至太平洋岛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概念,“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但近代以后,“东洋”词义却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历史学家重新诠释了“东洋史”,“东洋史”中的主角不仅由中国变成日本,甚至就连“东洋”之名,亦被日本独享。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二战后的“西方”与晚清的“西方”内涵有何不同?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何共同特点?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洋易主”的原因。
“西方”“东洋”这些名称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名称的演变
时期 | 名称 | 主要范围 |
汉朝 | 西域 | 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
东汉 | 西域 | 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
唐朝 | 西域 | 涵盖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
五代 | 西洋 | 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
明代 | 西洋 | 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
西方 | 欧洲国家 | |
晚清 | 西方、西洋 | 专指欧洲国家 |
二战后 | 西方 |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 |
材料二“东洋”名称来源宋代,是古代中国人原创的地理名词。“东洋”原指中国沿海,外延是东海以远、朝鲜半岛和日本乃至太平洋岛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概念,“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但近代以后,“东洋”词义却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历史学家重新诠释了“东洋史”,“东洋史”中的主角不仅由中国变成日本,甚至就连“东洋”之名,亦被日本独享。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二战后的“西方”与晚清的“西方”内涵有何不同?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何共同特点?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洋易主”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_公元前157年在位),是汉高祖刘邦之庶子,初为代王,惠帝死后由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迎立为帝.文帝作为长年在外的藩王,在朝廷一无威信,二无心腹,一大批跟随高祖打天下的元勋功臣还在台上,他只有小心谨慎,以求地位的稳固,奉行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
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鼓励发展生产,甚至多次亲自参加耕作,还让皇后亲自养蚕,以作示范.文帝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把田租降至三十税一,后又干脆全免.他还松弛山林川泽之禁,赈贷鳏寡孤独,救济穷困老弱.
为了选拔人才,文帝开创了察举制度,还鼓励大臣进谏议政.廷尉张释之数次依据法律顶撞皇帝,文帝却始终委以重任.法律方面,帝对即位后废除了“诽谤訞言法”和“相坐法”,还废除了由来已久的摧残肢体的肉刑制度.
文帝时期政治的宽厚,得益者首先是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如黄头郎邓通,因得文帝宠爱,占有蜀郡严道的铜山铸钱,富可敌国,有“邓氏钱,半天下”之称.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汉文帝改革措施产生的影响.
材料: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_公元前157年在位),是汉高祖刘邦之庶子,初为代王,惠帝死后由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迎立为帝.文帝作为长年在外的藩王,在朝廷一无威信,二无心腹,一大批跟随高祖打天下的元勋功臣还在台上,他只有小心谨慎,以求地位的稳固,奉行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
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鼓励发展生产,甚至多次亲自参加耕作,还让皇后亲自养蚕,以作示范.文帝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把田租降至三十税一,后又干脆全免.他还松弛山林川泽之禁,赈贷鳏寡孤独,救济穷困老弱.
为了选拔人才,文帝开创了察举制度,还鼓励大臣进谏议政.廷尉张释之数次依据法律顶撞皇帝,文帝却始终委以重任.法律方面,帝对即位后废除了“诽谤訞言法”和“相坐法”,还废除了由来已久的摧残肢体的肉刑制度.
文帝时期政治的宽厚,得益者首先是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如黄头郎邓通,因得文帝宠爱,占有蜀郡严道的铜山铸钱,富可敌国,有“邓氏钱,半天下”之称.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整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汉文帝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汉文帝改革措施产生的影响.
4.
(题文)(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内战在苏俄猛烈进行时,欧洲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共产主义是否会向西方传播。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认为,……如果德国变成共产主义国家,那么它的工业实力和俄国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就会是不可摧毁的,革命的前途也就会有保障。
最初,布尔什维克的这些希望似乎有可能实现。然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产生一个苏维埃德国,而是产生一个资产阶级的德意志共和国。
有几个当时未被注意到的因素可解释这一重大结果,一个因素是战前德国的繁荣,它使工人阶级比较心满意足、无心革命。诚然,1914年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是欧洲最强大的政党,但它很保守,专心致力于社会改革而不是致力于革命。同样重要的是德国农民的富裕,他们的境况比俄国农民要好得多。而且,战争在德国革命的时候已结束,这又与俄国的情况截然不同。此外,在德国,当最后的较量到来时,革命的反对者能号召可靠的军队支持他们。最后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因素是德国社会主义者阵线的分裂。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布尔什维克的这些希望似乎有可能实现”的依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结束后没有产生苏维埃德国的原因。
材料当内战在苏俄猛烈进行时,欧洲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共产主义是否会向西方传播。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认为,……如果德国变成共产主义国家,那么它的工业实力和俄国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就会是不可摧毁的,革命的前途也就会有保障。
最初,布尔什维克的这些希望似乎有可能实现。然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产生一个苏维埃德国,而是产生一个资产阶级的德意志共和国。
有几个当时未被注意到的因素可解释这一重大结果,一个因素是战前德国的繁荣,它使工人阶级比较心满意足、无心革命。诚然,1914年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是欧洲最强大的政党,但它很保守,专心致力于社会改革而不是致力于革命。同样重要的是德国农民的富裕,他们的境况比俄国农民要好得多。而且,战争在德国革命的时候已结束,这又与俄国的情况截然不同。此外,在德国,当最后的较量到来时,革命的反对者能号召可靠的军队支持他们。最后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因素是德国社会主义者阵线的分裂。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布尔什维克的这些希望似乎有可能实现”的依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结束后没有产生苏维埃德国的原因。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禹生,广东丰顺汤坑镇人,20岁中秀才,21岁补廪生。初在原籍办团练,镇压潮州农民反清起义。咸丰九年(1859年)任万安知县,因万安为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克被革职,遂投湘军,入曾国藩幕,后升任直隶知州、苏淞太道,江苏布政使,福建巡抚等。从政过程中,丁日昌的思想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认为“太平军已不足平”,真正构成对清朝威胁的是外国侵略者;二是从手工生产进而追求机器生产。他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主张,多被清廷采纳。同治年间丁日昌推举唐廷枢等创办开平煤矿;苦心筹划创建轮船招商局;成立上海机器制造厂总局。同治九年(1870年),丁日昌上《条议海防》奏折,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和把台湾建制为行省。丁日昌从政不忘育才,在家乡先后倡办或扩建蓝田书院、金山书院、韩山书院和榕江书院等,促成同光年间向欧美派遣留学生,造就詹天佑、严复等一批人才。1882年丁日昌卒于广东揭阳家中。
——据《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丁日昌》等整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丁日昌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丁日昌生平。
材料: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禹生,广东丰顺汤坑镇人,20岁中秀才,21岁补廪生。初在原籍办团练,镇压潮州农民反清起义。咸丰九年(1859年)任万安知县,因万安为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克被革职,遂投湘军,入曾国藩幕,后升任直隶知州、苏淞太道,江苏布政使,福建巡抚等。从政过程中,丁日昌的思想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认为“太平军已不足平”,真正构成对清朝威胁的是外国侵略者;二是从手工生产进而追求机器生产。他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主张,多被清廷采纳。同治年间丁日昌推举唐廷枢等创办开平煤矿;苦心筹划创建轮船招商局;成立上海机器制造厂总局。同治九年(1870年),丁日昌上《条议海防》奏折,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和把台湾建制为行省。丁日昌从政不忘育才,在家乡先后倡办或扩建蓝田书院、金山书院、韩山书院和榕江书院等,促成同光年间向欧美派遣留学生,造就詹天佑、严复等一批人才。1882年丁日昌卒于广东揭阳家中。
——据《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丁日昌》等整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丁日昌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丁日昌生平。
2.单选题- (共7题)
6.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
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
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
A.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 B.强调天赋人权 |
C.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 D.促进社会公平 |
7.
“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红军是抗日的武装!”“蒋介石是卖国贼!”“打倒国民党政府!”“工人组织起来,改良待遇!工人农民加入红军实行土地革命!”某一历史时期这些宣传标语口号
A.服务于红军战略转移的需要 | B.已摆脱"左倾"路线的束缚 |
C.突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8.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对此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西汉货币经济发达 |
B.重农抑商政策没有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
C.西汉政府没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D.西汉统一为商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
9.
1854年,英国政治家理查德·科贝登郑重声明:“我认为有知识的人们都会赞同雇主有采取适当措施经营管理工厂的权利。如果工人们试图裁定雇主应该雇佣哪些人⋯⋯他们就明显地侵犯了资本的权利。工人有权拒绝为雇主工作,但不应当丧失理智地提出条件并强迫雇主按照这些条件来雇佣他。”对科贝登这段话解读合理的是
A.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思想 | B.反对政府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管理 |
C.反映代表工人利益的工党控制了议会 | D.希望政府限制工人运动 |
10.
马丁·路德认为人在世间的一切工作,包括社会劳作和家庭生活、教会服侍和国家公务以及士兵作战等,都是神圣的天职,渎职即渎神。马丁·路德的实质目的是
A.维护世俗君主的权威 |
B.将世俗生活神圣化 |
C.否定教会的权威 |
D.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
11.
“信”“达”“雅”是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信”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和随意增减原文。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却将达尔文主义者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这部批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作品翻译成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作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严复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 |
B.严复误解了赫胥黎的观点 |
C.严复翻译水平达不到他的翻译标准 |
D.严复这样的翻译别有深意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5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