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72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6/13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前期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迅速增加,住房拥挤不堪。城市发展和建设毫无规划可言,城市街道曲折狭窄,联排式、大杂院式和“背靠背”式房屋充斥新兴的大城市,利物浦与曼彻斯特的地窟、伦敦的贫民窟令人触目惊心,公共设施则几乎等于零。
随着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英国社会民主化运动已逐步走上稳健的正常轨道。19世纪英国城市改革主要有中央立法和城市地方立法两种。在中央以1835年的《城市自治机关法》为开端,在民主基础上产生由市议会、市长和市参事会组成的新市政府,履行日益扩大的社会管理职责,从市政公共设施到街道、供水、垃圾和交通,再到精神生活的基础设施,如公园绿地、学校建设、图书馆和博物馆。到19世纪末,英国城市地方建设基本完成。到20世纪初期,经济领域中垄断与集中思想的抬头,政治领域中国家机器也日益加强,并将权力日益集中化,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英国城市民主改革进程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精神。以19世纪中下叶各城镇建设市政厅为例,当时市政厅被当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市政厅的建筑与否、建筑的风格、建筑地址、预算、招标等都在公开的原则上进行。人们不仅仅把市政厅当做宏大的办公楼,而且把它当做是进行盛大的招待会、音乐会的场所,因此市政厅客观上具有议会厅、法庭、音乐厅等其他功能。市政厅已是群众提升其自身境界的工具。
——摘编《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的民主化改革》
(1)概括英国近代城市民主化改革的背景。
(2)评述英国近代城市民主改革的特点。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中央、中国、交通(1936年又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发行的、现在正流通市面的纸币,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停止使用……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只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偷漏。”……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和银类者,均必须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如有故存隐蔽,意图偷漏者,应准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惩治。”……根据中国货币近五年来对英镑的平均汇价规定,法币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

——《财政部改革币制令》(国民党政府1935年11月)

材料二 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至1953年12月陆续发行。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在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范围内流通(西藏地区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币)。

——摘编自百度百科•人民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人民币的发行背景,分析人民币发行的措施及其作用。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日政府深望欧局早告和平,即不幸而战事继续,亦望战局不致扩张,且日政府深期得确守严正中立态度,万一时局转变,英国投入战祸,以日英协约目的或濒危境,日本以协约义务,必至执必要之措施。日政府固深望此时期不至发生,但对诸般形势必加重注意。
——《日本外务省关于欧战之最初宣言》(1914年8月2日)
材料二日本帝国政府以为现在情况之必要措置,为除去一切远东乱源,并保护全般利益,如日英同盟协约所预期者。兹为永保东亚之和平,达到上项协约之目的,日本帝国政府且信劝告德国政府实行下列之两事,乃其责任也:
一、立即撤退日本及中国海上之一切德国军舰,不能撤退者立即解除武装。
二、在九月十五日以前,将全部胶州租借地,无偿无条件交付于日本帝国官宪,以备将来交还中国。
同时日本帝国政府声明,如至八月二十三日正午不得德国政府无条件接受之答复,日本将被迫采取认为必要之手段。
——《日本至德国之最后通牒》(1914年8月15日)
材料三朕深忧现实欧洲战乱之殃祸,专以恪守局外中立,保持东洋和平为念,当此之时,德国行动至使朕之同盟大不列颠国不得已而开展端,在其租借地胶州湾,亦日夜修战备,其舰艇频出没于东亚之海洋,帝国及与国之通商贸易致受威压,极东之和平将濒于危殆。于是朕之政府与大不列颠国皇帝陛下之政府,遂行互无隔意之协议,两国政府业已一致,为防护同盟协约之全般利益,决执行必要之措置。朕当欲达此目的之时,尚欲努力尽其和平之手段,已先使朕之政府以诚意劝告德国政府,然至所定之日期,而朕之政府终未得其应诺之回碟。
朕践胙无几,且今尚居皇妣之丧,常眷眷与和平,今竟不得已而宣战,朕深以为憾。
——《日本天皇对德宣战诏书》(1914年8月23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4年日本挑起日德战争的目的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指出日德战争挑起的过程。并分析日本发动战争的策略。
4.
材料阮元 (1764—1849),出生于扬州府城一个文武兼备的家庭。幼年、少年时代受父母的精心教育,为日后的学业精进打下良好的基础。阮元的家乡扬州府地处南北大运河咽喉之要津,讲学与办学之风甚盛,外地文士与当地士人结合,切磋学问,既培养了人才,也造成文风兴盛。阮元在家乡有机会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及与友人研讨学问,离开故里也能向乡前辈讨教。阮元是一个勤奋的人,聪明好学,不间断地研究学问,在治学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做,不是为标新立异而创异说。阮元治学领域广阔,经学、文字学、金石学、天文历算学、史学、地理学、校勘学,无不涉猎,尤专于经学,编撰有《揅经室集》《畴人传》《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广陵诗事》等巨著。李元度评价他说:“以经术文章主持风会,而其人又必聪明早达,扬历中外,兼享大年,其名位著述足以弁冕群才,其力尤足提倡后学,若仪征相国,真其人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阮元取得突出学术文化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阮元及其文学成就的影响。

2.单选题(共7题)

5.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而在曹魏时的《新律》中则首次入律了所谓“八议”(亲,故,贤,能,功,贵,勤,宾),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上八种人犯罪,—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須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供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十二铜表法》与《新律》的最大区别在于
A.是否注重君主权力
B.是否重视纲常伦理
C.是否注重公平公正
D.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7.
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些情况说明
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
B. 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
8.
汉昭帝始元六年,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这表明盐铁官营
A.遭到知识阶层强烈反
B.与重农抑商政策相背离
C.强化了封建大一统政权
D.败坏了汉代的社会风气
9.
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主张
A.民主制度必须与科学思想相结合
B.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
C.科学革命比政治革命更重要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转移
10.
英国莎士比亚(1564﹣1616)的《冬天的故事》第三幕第二场台词:“我们这次(审判)要尽力避免暴虐,因为我们已经按照法律的程序公开进行,有罪无罪,总可以见个分晓。……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这些台词反映当时英国社会
A.普遍认可法律精神价值
B.限制王权成为大众意识
C.法治已经取代了人治
D.呼吁司法应公正平等
11.
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