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范县第一中学2019届文科综合模拟试卷(三)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71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7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有关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教训言论分类统计表
 
1914—1915年
1920—1925年
革命党内部的分裂、涣散、组织不纯,未建成一个真正的革命党,及“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破坏作用
9
12
未实行三民主义革命方略,与封建势力妥协没有真正的革命目标和理论

37
国民觉悟低;未依靠、宣传、发动民众只依靠少数人的军事斗争
1
19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未认识到反对封建军阀必须反对帝国主义

16
封建军阀的窃夺、背叛
2
12
未建立三民主义的革命军队

6
其他具体原因:个人的软弱、失误,未及时北伐,未行地方自治,约法有缺陷,等等
3
6
 

——摘编自李侃等《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的认识过程》

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认识过程,请说明两个阶段的不同,并分析后期变化的原因。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初废弃元朝服制,对服饰制度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明初服饰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相关法令有上百项之多。明代皇室及百官的衣帽服饰按用途分为不同的类型,有礼服、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等;衣帽鞋履的样式、尺寸、衣料、绣样、色彩有严格界定,各等级间不得僭越。庶民服饰鞋帽甚至发型样式也有严格限制,庶民不许穿靴,服饰“不得绣金锦煊丝绞罗,止用细绢素纱”。民间妇女的首饰不得用金玉珠翠,礼服不许用金绣,只能用紫、绿及各种浅淡颜色。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不许穿细纱。如有违犯,则予以惩治。
明初服饰总体保持俭约拙朴的传统习气,各阶层也无甚僭越。明中后期服饰制度遭到破坏,僭越无等,甚至“不以分制,而以财制”。服饰风气也一改明初的风格,追求华丽时尚,色彩面料变幻繁多,形式异常丰富,既有外来服饰,更有复古之风、好异之风。

——摘编自张志云《明代服饰文化探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服饰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服饰制度遭到破坏的原因。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据《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在强调自身在远东国际均势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参与缔结国际条约体系,基本上达到了以国际法制衡列强在华势力、维护国家权益的与会目标。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规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撤出山东;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原来旨在把中国变为日本保护国的第五号,并放弃了某些特惠权利。

——据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在凡尔赛会议、华盛顿会议上的不同结局。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基本达到了“与会目标”的原因。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胜之,西汉著名农学家。他生活的时代人口迅速增加,大量农民丧失土地,流民问题严重。汉成帝时,他以轻车使者的身份到三辅(即关中平原)地区管理农业,深入农业生产实践,认真研究当地的土壤、气候和水利情况,总结推广了新的耕作方法——“区田法”。身为朝廷命官,时时想着农业丰收,惦着百姓温饱,为此著《胜之书》。该书总结了冬麦、春麦、大豆、桑等13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还有关于区田法、嫁接法、轮作、间作、混作等方面的记载,成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专著,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唐贾公彦《周礼疏》说:“汉时农书有数家,胜为上。”

——据《汉书·艺文志》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胜之成为著名农学家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胜之的贡献。

3.单选题(共8题)

6.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总统权力日益缩小,最终变成了礼仪性的角色;法律对议会的倒阁权规定很苛刻,但在实际中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这表明当时
A.君主派与共和派利益趋同
B.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
C.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健全
D.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
7.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8.
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科目
马克思列宁主义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革命史
经济地理
俄语
高等数学基础
体育
周课时
6
1
1
2
12
2
2
学期总课时
132
22
22
44
264
44
44
 
A.政治课在总课时中占比最大
B.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
C.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D.课程安排体现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
9.
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10.
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B.继承传统并且大力发扬儒学
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D.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
11.
亚里士多德认为:“使用奴隶与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很显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学》第11—12页)”。下列哪一观点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这一逻辑
A.对于不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
B.对于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
C.奴隶和自由人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
D.正义与否在于是否使用和奴役奴隶
12.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
B.情景合一
C.诗画合一
D.知行合一
13.
魏源在《海国图志》对英国有如下描述:“大事则三年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会)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这表明魏源
A.主要是介绍西方政治制度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借以表达反君主专制思想
D.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