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民主制度有何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的中国及后***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个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民主制度有何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2.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府以左右都督为长官,分管京师和全国都指挥使所辖军队遇有战争,兵部受命皇帝,发调兵令,都督府奉命遣总兵官,率军作战。事毕,军还卫所,总兵归还将印。军队的编制,“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以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军官分别统帅。军人世袭,另立户籍,是为军户,不得随意脫籍。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平时由卫所军官负责训练。明初军队,约计一百五十万左右,军队精锐多守卫在京畿,“京营劲旅不减七八十万”,其余分驻全国各地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军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朱元璋军事制度改革。
材料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府以左右都督为长官,分管京师和全国都指挥使所辖军队遇有战争,兵部受命皇帝,发调兵令,都督府奉命遣总兵官,率军作战。事毕,军还卫所,总兵归还将印。军队的编制,“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以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军官分别统帅。军人世袭,另立户籍,是为军户,不得随意脫籍。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平时由卫所军官负责训练。明初军队,约计一百五十万左右,军队精锐多守卫在京畿,“京营劲旅不减七八十万”,其余分驻全国各地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军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朱元璋军事制度改革。
2.单选题- (共16题)
3.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曾在一本著作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
4.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中国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贵贱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种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抗日战争胜利后 |
D.解放战争胜利后 |
5.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
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6.
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 |
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 |
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
B.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
C.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
8.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下表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反映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是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B. 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
C. 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
D. 教育说服少数民族群众和地方群众
时间 | 地点 | 会议 |
1934.12 | 贵州猴场 | 猴场会议 |
1935.1 | 贵州遵义 | 遵义会议 |
1935.6 | 四川两河口 | 两河口会议 |
1935.9 | 甘肃俄界 | 俄界会议 |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B. 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
C. 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
D. 教育说服少数民族群众和地方群众
9.
1939年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其后又颁布《游击队整顿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等文件,分发给各战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此举意在
A.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
C.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 |
D.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
10.
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些情况说明
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
B. 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
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
B. 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
11.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A.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12.
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
A.标志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
B.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 |
C.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D.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
13.
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 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B. 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
C. 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D. 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A. 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B. 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
C. 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D. 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14.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
B.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
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
D.“冷战”思维仍然主导着当前国际关系 |
15.
“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
B.“另起炉灶” |
C.“不结盟” |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16.
1971年2月,尼克松在提出的外交政策报告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这在美国官方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表明尼克松政府
A.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
B.支持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C.试图改善中美关系 |
D.谋求实现访问中国的既定目标 |
17.
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夸大了***话语的作用 |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C.有意抬高***的政治地位 |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