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651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在地方监察体制上,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至十五人。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张晋藩《察吏是治国之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许景澄(1845-1900),字竹筠,浙江嘉兴人,同治年间进士,其从政之初,正值洋务运动勃然兴起之时,学习西方,实现近代化以自强求富成为当时的进步思潮,许景澄顺应历史潮流,广泛借鉴西方先进思想。
中法战争期间,许景澄即上书筹言海防,得到朝廷采纳,在两次出使外洋时,他曾主持勘验“定远”“镇远”“济远”和订购“经远”“来远”等舰船,以及购买枪弹,为清朝海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他还潜心研究各国海军,编译《外国师船图表》供国内参考,并上疏条陈海军应办事宜,提出加强大沽囗防卫及在胶州海湾设海军基地等具体主张。他为了实现军事图强以建立强大的外交基础的目标,积极支持国内的改革活动,参与中国近代海军、军港的筹建,提出了整顿海军和改革兵制的具体措施,对于巩固中国海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摘编自张登德《许景澄与晚清海军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许景澄主张加强海军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许景澄对近代中国海军建设的贡献。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中国“被动开放”的历程及不同阶层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就“政体变革”所做的尝试和努力。

2.单选题(共12题)

4.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5.
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绥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部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A.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B.太原会战是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正面战场发挥抗战主导作用
D.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战役
6.
1941年4月,新四军在根据地创办了第一家银行,随后建立印钞厂,发行抗币,并禁止日伪货币在根据地流通。中共这一举措
A.加剧了沦陷区的通货膨胀
B.挫败了日寇对国统区的经济封锁
C.为持久抗战提供经济支持
D.使抗币成为国民政府的合法货币
7.
纪录片《大国崛起》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列强在华设厂开矿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8.
赫德说:“义和团之运动……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A.义和团运动的巨大影响力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9.
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D.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10.
中国学者蒋廷黻指出:“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他所说的“世界大势”是指
A.工业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
B.英国对世界殖民帝国的追求
C.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延伸
D.农民阶级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11.
据记载,在1860年一1861年间,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内实行“着佃交粮”的政策,即责令佃户直接把钱粮交给政府,交租数额因地而异,并无定制,受到广大占领区农民的普遍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它
A.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
B.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
C.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
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2.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3.
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14.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材料体现的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
B.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
C.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
D.君主立宪脱离中国国情
15.
抗战时期,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缩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中的比重。日军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实现其同化政策的阴谋。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