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45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5/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国城市就具备了城、池。城墙体现了国家的权力和天朝帝国的威严。城池保护了代表皇权的官府衙门,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殊地位。但是,在近现代,这些城墙越来越被视为阻碍贸易流通和人们出行的历史遗迹,尤其是当城门在日落时关闭,拂晓时开启的时候,大批的商人小贩带着他们的商品,聚集在城门口,常常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到清末,在大部分城市,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中心已出现在城墙之外,城墙不仅分割了城市和乡村,而且分割了不同的城区。这样的现象在通商口岸尤其突出,比如天津、上海和广州。在这些城市,外国租界都在城外,华界都在城内。大多的商业活动都在城外进行。所以,民国时期城市改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拆除城墙。

——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等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皇墙既是拱卫帝都的一道军事防御,又是把皇家属地跟百姓居所,即统治者和平民的生活圈划分开的禁垣,这是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实用价值;红墙黄瓦的禁垣象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令平民产生心理畏惧,这是其符号价值。随着民国的社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皇墙原先具有的两种价值都已失去,但却产生了作为“古物之荟萃”的文化遗产价值。1928年10月至11月间,工务局长华南圭和市政府之间关于“毁墙”与“护墙”、“新”与“守旧”的争执,正说明其时北平社会正处于对皇墙价值的认识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充满“革新”精神的“毁墙派”眼中,皇墙是“红砖黄瓦帝制遗物”、代表帝王思想”,其欲“毁灭殆尽而后快”的心态,是出于对皇墙旧价值的憎恶与畏惧;以何其巩为代表的“守旧”的“护墙派”,其实已经认识到了皇墙宝贵的文化遗产价值,在“文化北平”的建设中,皇墙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贾长宝《民国前期北京皇城城墙拆毁研究(1915——1930)》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城墙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影响城墙作用变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北京皇城城墙的“毁墙”与“护墙”之争谈谈你的认识。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各种办事机构和非生产人员也在不断增加。1940~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了克服严重的国难局面,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关于抗目根据地军事定设的指示》中提出实行精兵主义。随后,党外人士、不久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等提出提案,建议实行精兵简政主义。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首先实行精兵简政,随后,各根据地普遍实行了精兵简政。精兵简政主要内容大致是:边区政府根据客观情况编制经济计划;量入为出;实行精兵主义加强战斗力,同时裁减政府工作人员;制定“供给”制度;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等。通过精兵简政,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生产发展。

——摘编自龚云《1941年“精兵简政”的提出与实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共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的历史意义。
3.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近代以来印度与巴基斯坦同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后,英国政府被迫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权。英殖民者利用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差异制造矛盾,1947年,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并通过了印巴分治方案,规定:在英玊治下分别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自治领的立法机构均有充分权力为该自治领制定法律;当地居民根据宗教信仰自行选择加入自治领;克什米尔地区的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归并印度或巴基斯坦。由于方案没有明确划分印、巴边界线,在克什米尔地区混居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因宗教信仰经常引发暴力冲突,加之克什米尔“亚洲心脏”的军事政治战略地位,又裹挟了美、苏势力的消长,这就使克什米尔归属既是印巴冲突的焦点之一,也成为大国战略对抗的主轴。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代化历程·南亚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巴分治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巴分治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睿宗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睿宗。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阿姆斯特丹是17世纪的金融中心,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很快成为欧洲国际贸易的票据结算中心……19世纪中后期,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用英镑支付,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形成。二战后初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二战后,美国黄金外汇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比重分别为1950年占48.5%、1960年占31.2%、1972年占7.6%。

——摘编自任新建《国际金融中心的飘移轨迹与建设经验》、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等

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国际货币体系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科学,阐述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单选题(共9题)

6.
西塞罗(前106年~前43年)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A.公民内部一律平等
B.法律保障特权阶级
C.成为平等思想渊源
D.法学高度成熟发展
7.
1939年3月,国民党对国民进行总动员称:“唯忠与孝实中华民族立国之本”,昔日尽“忠”对象为君主,今日则为民族国家;今日行孝对象应由亲亲之义而推及于同国同族之相保。由此可见,国民党旨在
A.继承和发扬儒家的正统思想
B.争取广大民众对政府的支持
C.提倡忠孝以图维护一党专制
D.利用传统道德激励民族精神
8.
1991年7月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这表明当时
A.美苏核发展受制于其他国家
B.美苏对峙局面发生重大转变
C.美苏势均力敌无意改变现状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9.
公元前554年,郑国子产执政后,先后进行了三项改革:整变田亩,承认土地私有;按丘(旧时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昭示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由此可推知
A.贵族政治已经终结
B.封建土地所有制完全建立
C.平民利益成为子产执政的出发点
D.子产的改革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10.
《续资治通鉴》记载,(宋代)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后为张齐贤所得,向为此记恨在心,闹得不可开交。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婚姻观念
B.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C.士大夫婚姻观念彻底转变
D.理学失去官方地位
11.
下表是1820~1926年英美进口关税率(%),材料旨在说明
 
1820
1875
1913
1926
英国
45~55
0
0
4
美国
34~45
40~50
33
20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A.工业革命成就自由贸易
B.美国设置贸易壁垒抵制世界市场
C.英美降低关税倾销商品
D.英国通过调整税率制约美国经济
12.
下表为中国主要进口货占进口总值的百分比(1870~1910年),据此反映当时中国
年份
总值(1000海关两)
鸦片
棉纱
谷物面粉

烟草

煤油
机器
铁路材料车辆
其他
1870
63693
43.0
3.0
0.04
0.1
-
0.09
-
-
-
53.77
1890
127093
19.5
15.3
9.6
0.9
-
1.6
3.2
0.3
-
49.6
1910
562965
12.0
13.6
7.7
4.8
2.0
1.8
4.7
1.5
3.8
48.1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C.商品经济日趋占主导地位
D.民众生活被国际环境所左右
13.
1961年3月,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向***汇报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情况,并在会上介绍“包产到户”的做法。***表示可以试验。据估计,到1962年上半年,全国20%农村地区、安徽80%农村、贵州40%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
B.国家调节失衡的工业农业比重
C.严峻形势下对政策的局部调整
D.国家的调整政策得到长期坚持
14.
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
A.民旋资本主义对工人剥削强
B.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深远
C.知识分子始终关注民众权利
D.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