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2019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43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英国法官领取薪傣起源于13世纪,但数额较低。当时三大普通法院首席法官薪傣一般为年薪60英镑,陪审法官为40-50英镑。此外,薪傣的发放也无法保证,常遭到国王的克扣。为维持体面的生活及收回购买职位的成本,多数法官都会通过受贿、出卖法院官职等方式捞钱,最终造成民众对法官群体怨声载道。
1640年革命爆发后,长期议会立即着手改革法官的薪傣制度。议会规定,法官的薪捧统一固定为年薪1000镑,由关税收入直接拨付。1701年《王位继承法》第7条明确规定:法官在从事司法工作期间,有权获得固定的薪傣。此外,法官获得固定薪傣外补贴和各项杂费收入的权利也得到认可。相对于17世纪初期的年薪标准,法官的合法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特别是固定薪傣外合法收入年均超过500镑,占全年收入的1/3以上,在个别年份(1691年),甚至超过了固定年薪。固定的司法工作收入成为了英国专职法官保持独立精神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摘编自邵政达《革命与司法:17世纪英国普通法法院的独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法官薪捧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英国法官薪傣改革的特点与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俨然是中国“史上最热爱科学的帝王”。这位称孤道寡的皇帝陛下,对西学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令人瞠目:从天文地理,到物理、化学,甚至高等数学、西洋音乐,他全都学过,而且学得还不错。他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学会了种痘,在他的子女和宫女们身上实验后,效果很好,立即推广到蒙古。为了解人体解剖学的知识,他还亲自解剖了一只冬眠的熊。在黄河、淮河、运河交口的大堤上,他指着东流的河水,耐心地向当地负责管理水利的官员讲解如何计算水的流量。他甚至还在紫禁城丰泽园内试验起了杂交水稻,比今天的世界“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还早了三百多年!康熙对西学的满腔热情,1697年甚至引起了德国的著名思想家莱布尼茨惊叹。
材料二.在莱布尼茨盛赞康熙的同年,当时欧洲最大的造船中心之一的荷兰赞丹,来了一群学习造船的俄国留学生。学生中有一个名为彼得的人,自称是个下士。这个身高两米多的下士,和工匠们吃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饭,汗流满面地干活。凿木头、造军舰、学驾船,他的手艺样样出色,被师傅和工友们推荐为“优秀工匠”。他,就是俄国的沙皇彼得。
彼得刻意隐瞒帝王的身份,以普通人的身份来到欧洲,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一切感兴趣的东西。在瑞典,他扮作游客,爬上制高点观察瑞典人的要塞地形,测量绘制要塞平图,差点与守军发生冲突;在英国,他冒充学者,上门拜访牛顿;还和著名数学家弗哈森攀上了交情,津津有味地和他们讨论科学方面的问题.1698年回国之后,他立刻开始在自己的国家发起了声势浩大而又严厉无比的改革运动,波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宗教等各个方面。

——摘自《同期兴盛,命运迥异—俄彼得大帝与清康熙皇帝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学西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彼得学西方与康熙的不同,并结合所学阐释两位帝王此举与国家境遇的关系。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为我国古代主要迁都示意图,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所指出的趋势需明确;原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至少两个,史论结合。)
4.
(历史选修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之洞(1837-1909)
清末洋务派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一位温和的改革家、优秀的学者。1852年,他取得直隶乡试的第一名,1863年殿试中了探花。由于他在中国文化和传统道德方面有高深的造诣,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1898年,他发表了名著《劝学篇》,使国人深刻意识到“五知”的重要性:
(1)知耻,知道落后于日本、土耳其、遏罗、古巴的耻辱;
(2)知惧,知道越南、缅甸、朝鲜、埃及和波兰的可怕命运;
(3)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
(4)知要,知道中学和西学的要点一前者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5)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中体西用”这句简练的口号,体现了张之洞的思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劝学”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思想的本质并简要评价。

2.单选题(共10题)

5.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了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第八表限制了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过1%;第三表规定了还债的30天“恩惠期”等等。这些规定
A.保护了平民的部分利益
B.维护了自由人的公民权益
C.凸现了法律的公共意志
D.有效调解了平民间的纠纷
6.
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内边疆研究社团仅是零星出现;但20世纪30年代后,边疆研究社团不断涌现,’出现了1934年边疆政教制度研究会,1935年中国殖边学会;1936年边疆问题研究会,1937年边疆史地学会等众多边疆社团。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间开始主导学术研究
B.边疆危机意识成为共识
C.国家性学术研究的繁荣
D.学术研究与时局相关联
7.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编制的《初中国文甲编》中,选录了《光芒万丈的台儿庄》、《张自忠将军传略》、《壮哉空军烈士阎海文》,《固安一农妇》等,还选取岳飞《五岳祠盟记》、《左宝贵死难记》等作品和传记。这些文章的选录有助于
A.培养军人勇于牺牲的气节
B.鼓励学生涌跃参军抗战
C.增强民众团结御敌的意志
D.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8.
《国际歌》自1871年问世,迅速传遍全球:1890年被译成西班牙文,1899年被译成挪威文,1901年出现了德文.英文、意大利文版.1920年出现中文版,1922年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此外,在香港、台湾地区还有方言的《国际歌》。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战争激发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反君主专制的斗争深入发展
C.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兴未艾
D.马克思亲自指导各国的革命
9.
文学作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元镇在《织女词》中描述到:“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
B.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
C.手工业专业生产水平提高
D.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
10.
16世纪时贫穷的欧洲总希望攀上东方、亚洲和中国这样的富亲戚,希望跟东方扯上关系,那时候西方人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东方杂种”。漫长的16世纪可以说是“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历史”。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欧洲人已具备世界视野
C.中国己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D.启蒙运动拉近东方距离
11.
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图,其中商办企业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洋务运动引领作用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2.
下表是唐宋节妇烈女对照表

表中数据反映出
A.两宋妇女自给能力提高
B.两宋时战乱仍频繁
C.两宋时儒学有了新发展
D.二宋代妇女地位低下
13.
伏尔泰认为,牛顿以他对天地万物的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伟大,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这一人的理性伟大是指
A.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B.启蒙运动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C.伏尔泰高度赞扬牛顿的成就
D.科学的发展挑战着教会权威
14.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曾是历代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近年的相关讨论已基本趋于沉寂。不过,总结反思后不难发现,以往对此事件的研究主要是自上而下,很少将考察重心放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民众身上。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
A.太平天国研究日渐成为显学
B.农民战争研究理应受到重视
C.革命史的研究理论不断兴起
D.研究历史的视角应有所转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