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42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 下表呈现了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在1919年对300名中学生就“现在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的问券调查结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贵族和大地主疯狂拣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民谣。此外,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明洪武年间,夏秋二税米2473万石,麦471万石。但到嘉靖后,税收则降到了米1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明宪宗成化时(1465-1487),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仃“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薄册上加以注明。六部和都察院按账薄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六科亦可根据账薄登记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薄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是张居正推介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摘编自《明史·张居正传》

(1)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作用。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7月21日丘吉尔在回信中拒绝了。在1942年7月英美暂时搁置登陆西欧的“痛击”计划时,斯大林迫于苏德战场的紧急形势和对盟军军备物资的需求,只好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在1943年5月“三叉戟”会议上和8月魁北克会议上,英美决定进攻西西里,斯大林为第二战场的再次延迟而愤怒了。本来就不太友好的英美与苏联的关系现在变得更加恶化,于是,斯大林把驻华盛顿大使李维诺夫和驻伦敦大使麦斯基分别召回了苏联国内。这时候,盟国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恐慌的局面。英美与苏联之间是一种非零和的共生互利关系,美英武装部队最终于1944年6月6日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并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三大国的结盟也维持到击败法西斯德国和日本。

——摘编自臧春华《浅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英美在1941-1943年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在1944年急于在诺曼底登陆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的认识。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价)
材料 范旭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他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国愿望,1908年,他进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主修应用化学。虽然他对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为十分痛恨,但对日本民族那种奋发图强的精神也有很深的感受。他认为,中国只有效法日本,改革政治,发展实业,才有出路。由于品学兼优,他在1910年毕业后一度留校担任专科助教。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他毅然回国,准备一展“工业救国”的宏图大志。1914年,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中华民国的副总统黎元洪、著名军事将领蔡锷也都入股。后来他又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天津永利化学公司碱厂,与侯德榜等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中的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打破了外国工厂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抗战期间,他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推进了大西南建设,支援了抗战。

——摘编自魏文享《化工之父范旭东》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旭东“工业救国”的条件。
(2)根据材料,概括范旭东的主要贡献。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级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

——摘场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1601年的“济贫法”,是英国社会福利史上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件。它实际上走都铎王朝在不同时期针对贫民制定颁布的各种有关法律的汇编。其主要内容是:地方教区负有救助贫民的义务;国家开征救贫税,作为各种济贫活动费用的专项开支……法令推广在伦敦首先实施的感化院制度。

——改编自卢海生《试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济贫法的调整》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应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牛文光《美国杜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当代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3.单选题(共8题)

6.
根据古代法原则,父亲遗产当然传于儿子;儿子则传于最近的男系亲属;无男系亲属则财产归入氏族。《十二铜表法》则承认民众有支配他的财产和立遗嘱的权利。这一变化表明
A.个人权利观有所发展
B.贵族特权受到国家限制
C.古代法原则已被颠覆
D.家长权利受到城邦侵蚀
7.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在边区境内只准使用边区银行币,该币图案多为边区名胜,如中共中央办公楼、边区参议会会场、边区银行大楼等。自此,边区银行币逐渐成为独立于法币之外的货币体系。边区政府的这一举措
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有利于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
C.有助于民族工业走出困境
D.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8.
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政府注重兹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国家对经济控制力度加强
D.精耕细作农亚模式面临转型
9.
下表为宋朝某些年代国家财税收入统计表。据此可知,宋朝
A.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B.财税结构发生变化
C.农耕经济走向衰退
D.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10.
下表是民国初年国内若干地区农村消费情况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
A.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
B.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
C.经济发展受区域位置影响
D.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
11.
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B.是地方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
C.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D.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12.
据学者统计,1690-1709年法国出版的书刊中,平均每10万词里,“民族”一词出现4.7次,1750-1769年平均出现22.2次,1770-1789年达到22.5次且经常和“公民”、“自由”等词汇同时使用。这反映出,18世纪后期的法国
A.外部安全形势日益严峡
B.海外殖民活动遭受打击
C.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
D.封建王朝统治危机加剧
13.
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