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2018年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40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7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回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败坏为代价的。随着人类的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也只能在愚味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75页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述须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苏州是经济较为兴盛的城市,举办慈善的传统非常浓厚。生于斯的冯桂芬很早就有参与慈善的记录。1833年,江阴“淫雨猝至”,“禾尽坏”。作为知县幕友的冯桂芬,发动绅富举行“捐赈”,募集制钱八万余串。1860年,太平军政占苏州,冯柱芬避居上海。受西学与社会形势的影响,冯桂芬认为民穷为匪,是地方“不教不养”的结果,提出改革传统慈善:摒弃对受助对象的道德操守求;各地广建善堂(养老室、读书室、严教室等);官府订立制度,由绅士管理;将从事赌博、斗殴之人收入“严教室”,令其从事耕田、种莱等工作;设“化良局”,专收妓女,“择老妇诚朴者教之纺织,3年保释”。冯桂芬并未将它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努力付诸实践。1871年,冯桂芬父子创办苏州洗心局(类似后来的惩戒所)。随着维新运动的失敗,冯氏慈善事业一度衰落。
一一摘编自王卫平《晚清思想家冯杜芬近代慈善理念的确立及其实践》
材料二约翰:D:落克菲勒(1839——1937)是美孚石油公司的创办人,也是美国伟大的慈善家。与传统慈善相比,他的捐贈偏重于社会公益,并采取科学化、有组织的管理方式,在促进美国教育、医疗以及改善贫穷落后、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教育是溶克菲勒首先捐赠的领域,芝加哥大学是其一次重要捐赠。1884年,洛克菲勒資助了亚特兰大的一个黑人女子大学,还助其他教派建立学校,甚至天主教。由于担心捐赠会助长懒惰、破坏新教不劳不食的原则,他的捐赠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如捐赠的钱必须放在学校的基金会上;若发现所捐赠的钱未被好好利用,就将其投入其它社会团体等。为改善全世界穷人的生计,191万年,他创办了落克菲勒基金会,使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深受其益。1915年,他在中国建立了协和学堂(即协和医院)
一一摘编自黄鹏《浅析洛克菲勒的慈善思想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传统慈善相比,19世纪中期冯桂芬慈善思想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克菲勒家族、冯氏家族慈善实践结果不同的原因及启示。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世纪之交的清政府内忧外患。1901年,清政府以光绪名义颁布新政上谕:“着军机大臣、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更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举所见。”1901年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1903年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1905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洋。1906年改兵部为陆军部,编练新军,开办西式军事学校。之后试图改革政治制度,先后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诏书、设资政院、颁布《宪法大纲》。由于新政多有名无实以及统治集团的分歧,新政没有达到预期的维护统治目的,反而加速其灭亡。但不可否认,新政对二十世纪初政局产生了深选影响。

——摘编自陈向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01年起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并简析新政的影响。
4.
(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那对所有明智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明显的。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欧洲今后三年到四年的对于国外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一一主要是从美国一一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以她现今的能力是无法支付的而必须获得巨大的额外的帮助,否则她将面临經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等多种非常可怕的状况。……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是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使不能取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取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一一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歇尔演说的背景。
(2)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50年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留美的邓稼先拒绝了各种诱惑,毅然回国。接到国家密令的邓稼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只说有了工作调动,让妻子多照顾点家里,就此踏遍戈壁和草原,隐性埋名二十八年。为了验证苏联专家给一出的一个关键数据,邓稼先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一9次运算,每算一遍要有几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五
六个方程,计算出的草稿纸和计算机打孔纸带装麻袋堆了一屋子。最后,他们攻克了这个难题,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华罗庚称之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一次演算”。1964年10月16日下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隔两年多时间又完成了氮弹的研究,1967年6月17日,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氮弹。

——摘编自陈怀临《邓稼先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之初我国致力于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影响。

2.单选题(共6题)

6.
“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认为上天赋予了每个人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同时也认为平等并不都能实现。全部权力都在人民手中,即使公正行使权力,结果也会出现不平等。雅典人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由此可知,西塞罗
A.肯定等级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B.认为人人平等是无法实现的幻想
C.批评轮番而治造成雅典政治腐败
D.不赞成在雅典社会实行民主政治
7.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美国国会分为参众两院是
A.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
B.英国上下院制的翻版
C.出于对总统行政权的牵制
D.追求直接民主的体现
8.
1851年,英国举办伦敦世界博览会,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十多个国家参展。作为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前来参展,最终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这说明
A.西方机器产品未被世人接受
B.中国政府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明显优势
9.
为解决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从1953年起,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78年,国家又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
B.国家经济体制发生变革
C.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农村副业获得了大发展
10.
***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各自具有片面性
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11.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下图),封面从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上面由副标题“LaJeunesse”(法语:青年)与一群讨论的青年组成;下面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头像。据陈独秀解释,设计这样的封面并非偶然。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宣传实业救国思潮
B.借媒体发动留学生
C.突出兼容并包方针
D.高举民主科学旗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