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部分)
从如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并简要加以说明。
材料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部分)
年代 | 总类 | 哲学、宗教 | 自然、应用科学 | 社会科学 | 历史地理 | 文学艺术 | 合计 | 年平均数 |
1895年 | 1 | 1 | 4 | 1 | 2 | 3 | 12 | |
1896—1911 | 8 | 38 | 172 | 366 | 238 | 136 | 958 | 63.86 |
1912—1937 | 20 | 81 | 492 | 660 | 161 | 345 | 1759 | 70.36 |
1938—1945 | 2 | 4 | 41 | 42 | 17 | 34 | 140 | 20.00 |
合计 | 31 | 124 | 709 | 1069 | 418 | 518 | 2869 | |
从如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并简要加以说明。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九一八事变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从西方军事强国大批量引进新式武器,军队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七七事变之后,在一些海外归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仿制国外或自行研发(主要是仿制)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的同时加速了其特种部队建设,如化学兵、装甲兵等特种兵部队。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再一次颁发了《国防军整理方案》,预定在1939年内,将各作战部队分期整理完毕,截至1939年10月,仅完成两期,共整训部队66个军。为了培养抗日军事人才,南京国民政府创办了一系列针对抗日战争的短训班,以满足抗日战争的紧急需求,培养了一大批抗日武装的骨干力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变革的意义。
材料 九一八事变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从西方军事强国大批量引进新式武器,军队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七七事变之后,在一些海外归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仿制国外或自行研发(主要是仿制)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的同时加速了其特种部队建设,如化学兵、装甲兵等特种兵部队。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再一次颁发了《国防军整理方案》,预定在1939年内,将各作战部队分期整理完毕,截至1939年10月,仅完成两期,共整训部队66个军。为了培养抗日军事人才,南京国民政府创办了一系列针对抗日战争的短训班,以满足抗日战争的紧急需求,培养了一大批抗日武装的骨干力量。
——据韩文琦、季云飞《抗日战争与中国军事变革》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变革的意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材料二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
3.单选题- (共9题)
4.
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时从“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
A.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实现 |
B.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
C.“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 |
D.土地兼并导致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
5.
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
B.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
C.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
D.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
6.
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材料表明
A.政府意图发展西部建立反共战略基地 |
B.政府决心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C.国家政策重心由“安内”转到“攘外” |
D.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 |
7.
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
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
B.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 |
C.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 |
D.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 |
9.
从1714年到1760年,英国贵族在上院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1747年,贵族还控制着下院议席总数的30%。在工业革命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煤铁燃料大部分来自贵族地主的地产。材料反映出
A.英国的贵族政治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
B.英国封建贵族始终操控着议会立法权 |
C.英国下院始终从属于贵族控制的上院 |
D.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地主阶级产生分化 |
10.
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199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宪法修正案的发展
A.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得到了法律保护 |
B.反映了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改革步伐加速 |
C.体现了宪法成为治国的根本方针 |
D.说明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
11.
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具有特殊性,美德的知识即是对人的理念的知识,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见,苏格拉底
A.鼓励人们发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
B.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
C.试图建立一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 |
D.继承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美德观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