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政府遵循古代中国“留存养亲”传统理念,将养老人作为孝治天下的重要内容。雍正帝《圣谕广训》的颁行标志着清朝孝治天下的思想的正式确立。养老在各地宗法族规中屡次强调。广东南海县《潘氏典堂族谱》规定:“逆父母,轻者议青,重者出族,尤重者送官。”《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子孙应照老年人物质赡养和精神心理层面的需要。清朝逢天子即位、逢太后寿辰或是其他普天同庆的日子,都会大赦天下,而大赦中不包括谋逆、不孝等。这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父母的老年生活。
——摘编自白琼《清朝养老思想与措施研究》
材料二 德国是西方首先建立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和社会主义工人党实力大增。俾斯麦政府便决定通过提出给予老年人和残疾人保险金的法案,分化、瓦解社会主义者。1889年议会通过了俾斯麦政府制定的《老年及残疾保险法》,到1909年,在德国6390万人中获得养老保险金的大约占总人口的20%。养老保险制度让工人阶级看到了希望,最起码使工人阶级起到安慰作用。
——摘编自赵富慧《德意志帝国时期养老保险制度探析》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和德国实行养老制度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和德国养老措施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构建养老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材料一 清朝政府遵循古代中国“留存养亲”传统理念,将养老人作为孝治天下的重要内容。雍正帝《圣谕广训》的颁行标志着清朝孝治天下的思想的正式确立。养老在各地宗法族规中屡次强调。广东南海县《潘氏典堂族谱》规定:“逆父母,轻者议青,重者出族,尤重者送官。”《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子孙应照老年人物质赡养和精神心理层面的需要。清朝逢天子即位、逢太后寿辰或是其他普天同庆的日子,都会大赦天下,而大赦中不包括谋逆、不孝等。这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父母的老年生活。
——摘编自白琼《清朝养老思想与措施研究》
材料二 德国是西方首先建立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和社会主义工人党实力大增。俾斯麦政府便决定通过提出给予老年人和残疾人保险金的法案,分化、瓦解社会主义者。1889年议会通过了俾斯麦政府制定的《老年及残疾保险法》,到1909年,在德国6390万人中获得养老保险金的大约占总人口的20%。养老保险制度让工人阶级看到了希望,最起码使工人阶级起到安慰作用。
——摘编自赵富慧《德意志帝国时期养老保险制度探析》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和德国实行养老制度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和德国养老措施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构建养老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抗日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彻底打破旧的教育制度,建立了干部教育和民众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学校教育到工农业余教育体系。由于抗战时期的形势的需要,干部教育重于民众教育,因而,干部教育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抗日军政大学成了革命队伍中培养政治干部和军事干部的重要基地。教育课程包括业务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理论教育,其中历史课程是重要的课程之一,着重培乔干部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根据地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坚决执行抗日的教育政策即“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抗日根据地教育体制改革。
材料 抗日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彻底打破旧的教育制度,建立了干部教育和民众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学校教育到工农业余教育体系。由于抗战时期的形势的需要,干部教育重于民众教育,因而,干部教育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抗日军政大学成了革命队伍中培养政治干部和军事干部的重要基地。教育课程包括业务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理论教育,其中历史课程是重要的课程之一,着重培乔干部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根据地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坚决执行抗日的教育政策即“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
——摘编自陈辉(革命根据地学校历史课程设置与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归纳抗日根据地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抗日根据地教育体制改革。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结束后,亚洲政治新秩序问题逐渐浮出水面。1947年,印度总理尼赫鲁主导召开了新德里泛亚洲会议,会议具体议题包括亚洲之民族自由运动、种族冲突、经济转向和国际经济合作等内容。中国代表团受邀参加。影响中国对泛亚洲会议态度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英国殖民者私下邀请西藏作为独立代表单位参会。而尼赫鲁对西藏问题采取了表面中立暗自纵容的态度,印度将西藏自制旗帆与中国国民政府国旗并列在会堂,中国代表团表示不满,后被尼赫鲁以西藏是民族单位不是国家单位的理由搪塞。虽西藏问题固然是会议中一个极不愉快的问题,但会议的背景、主题、方式及中国的参与,从“亚洲时代的起点”布局上说,仍然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王蕊《国民外交与亚洲政治》
(1)根据材料,概括新德里泛亚洲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德里泛亚洲会议的影响。
材料 二战结束后,亚洲政治新秩序问题逐渐浮出水面。1947年,印度总理尼赫鲁主导召开了新德里泛亚洲会议,会议具体议题包括亚洲之民族自由运动、种族冲突、经济转向和国际经济合作等内容。中国代表团受邀参加。影响中国对泛亚洲会议态度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英国殖民者私下邀请西藏作为独立代表单位参会。而尼赫鲁对西藏问题采取了表面中立暗自纵容的态度,印度将西藏自制旗帆与中国国民政府国旗并列在会堂,中国代表团表示不满,后被尼赫鲁以西藏是民族单位不是国家单位的理由搪塞。虽西藏问题固然是会议中一个极不愉快的问题,但会议的背景、主题、方式及中国的参与,从“亚洲时代的起点”布局上说,仍然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王蕊《国民外交与亚洲政治》
(1)根据材料,概括新德里泛亚洲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德里泛亚洲会议的影响。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郦道元(470年-527年),是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其自幼对山川地理风产生浓厚兴趣,成年以后到各地进行游历,游历过程中郦道元对比所学地理著作《水经》,发现了前人的记载不完整,以此为起点,为《水经》做注释从而成就了其辉煌的人生。郦道元在孝文帝太和年同开始任职于北魏朝廷,亲身经历了孝文帝推行的种种汉化措施,并体验到了汉化政策变革旧俗所带来的显著效果。郦道元希望以自己平生之所学,为促成王朝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作些贡献。《水经注》是基于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为北魏农业经济和漕运水利提供借鉴,适应了北魏社会由游牧到农耕的经济转型的需要。《水经注》引用了大量古籍、碑刻等文献资料,除了在地理学、地名学方面有杰出贡献外,在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方面一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蔡子谔《“世界地理学先导”郦道元》
(1)根据材料,分析郦道元作《水经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郦道元作《水经注》的意义。
材料 郦道元(470年-527年),是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其自幼对山川地理风产生浓厚兴趣,成年以后到各地进行游历,游历过程中郦道元对比所学地理著作《水经》,发现了前人的记载不完整,以此为起点,为《水经》做注释从而成就了其辉煌的人生。郦道元在孝文帝太和年同开始任职于北魏朝廷,亲身经历了孝文帝推行的种种汉化措施,并体验到了汉化政策变革旧俗所带来的显著效果。郦道元希望以自己平生之所学,为促成王朝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作些贡献。《水经注》是基于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为北魏农业经济和漕运水利提供借鉴,适应了北魏社会由游牧到农耕的经济转型的需要。《水经注》引用了大量古籍、碑刻等文献资料,除了在地理学、地名学方面有杰出贡献外,在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方面一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蔡子谔《“世界地理学先导”郦道元》
(1)根据材料,分析郦道元作《水经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郦道元作《水经注》的意义。
3.单选题- (共11题)
6.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美苏两国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冷战”对峙和争夺势力范围,导致局部地区热战不停,但始终并未引发世界大战。这主要是因为
A.不结盟运动兴起 |
B.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
C.欧盟的发展壮大 |
D.美苏军事力量的相对势均 |
7.
《礼记·王制》云:“丰年不者,四年不位,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材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
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
C.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
D.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 |
8.
清朝雍正皇帝在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把人丁税平均分摊田亩上,实行“摊丁入地”、按占有土地的数量征税,此次赋税改革
A.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B.说明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C.有利于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
D.说明政府开始赋税的货币化 |
9.
西欧新航路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以下描述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A.人文主义鼓励大胆追逐利益 |
B.西欧金银价格下跌,物价上涨 |
C.美洲烟草、棉花等传入欧洲 |
D.世界各地连成一个统一的市场 |
11.
1940年10月,日本内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计划日本本土重点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工业,中国东北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华北则重点开发矿业、盐业……这被称为“适地适产主义”,“适地适产主义”旨在
A.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 |
B.促进中国占领区的产业健康发展 |
C.实现东亚的共同繁荣 |
D.把占领区经济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
12.
下表是1914-1920年华商投资火柴厂情况统计表。解读表格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
B.军阀混战影响民族工业 |
C.火柴厂投资增长迅速致使火柴进口减少 |
D.一战后西方列强加大投资排挤民族工业 |
13.
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中国在“赶超”思想指导下的直接后果是
A.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
B.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改造 |
C.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
14.
雅典陷审法庭审判苏格拉底时,苏格拉底申辩道:“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苏格拉底的申辩意在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导致了司法不公 |
B.限制了思想自由 |
C.需要监督和批评 |
D.维护了贵族特权 |
15.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批“有识之士”认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同于中国古代史上的异族入侵,西方列强不是要夺取大清江山,而是“志在通商”,因此可以“信义笼络”,据此,这批“有识之士”的对策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
B.实行新政与国际接轨 |
C.主动开放通商口岸 |
D.变法图强实现工业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