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下表是其中三个情节。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梗概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进行简要说明。
材料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下表是其中三个情节。
| 内容梗概 |
情节一 |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偷吃蟠桃,搅了王母的蟠桃宴;玉帝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降旨请来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
情节二 |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让位于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得到了通关文牒,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 |
情节三 | 六耳猕猴不甘心失败,三番五次假扮孙悟空,迷惑了唐僧。唐僧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求助于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梗概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进行简要说明。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其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在中国古代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了郊中以外,考功司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掌固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格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二十七条相对其体的要求。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薄”,然后逐级检勘、汇总、上报,最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考。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体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考课制度的作用。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考课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考课制度的作用。
3.单选题- (共15题)
3.
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梭伦改革前后,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是
A.以宗教活动为纽带 |
B.建立在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 |
C.以文化认同为基础 |
D.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 |
4.
在古代罗马法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公权和私权,其评判根据是法律人格。而要成为具有完整法律人格的人,需要具备自由、市民和家族三种身份。这表明罗马法
A.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B.界定了公法和私法的范围 |
C.明确了身份和权利继承的关系 |
D.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
5.
18世纪的英国,首相就某些事务必须征询国王的意见,但决定权在首相和内阁;国王可以授予相关人士封号、勋章,爵位等;如果国王认为政府的某些行为不妥,可以发出警告。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君主与首相形成制衡局面 | B.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
C.《权利法案》原则遭到破坏 | D.内阁权力极度膨胀局面形成 |
6.
美国具有独特的立国经验,无论是在建立邦联体制和根据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体制的过程中,立国者在作出某种重大决策时,都把地方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这主要是由于
A.美国先有州府后有国家的特殊性 |
B.启蒙思想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 |
C.对欧洲各国立国经验的批判借鉴 |
D.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8.
1938年初,日军为了打通津浦路,连接华北与华中战场,扩大侵略,采取南北对进的方针。为此国民政府组织了会战,如下图所示。该会战


A.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
B.阻碍了沿海地区民族工业的内迁 |
C.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 |
D.迟滞了日军南下进攻武汉的速度 |
9.
关于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据日本海军司令部编写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载:“七时五十二分……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应战。”我国史学研究者根据中文记载,尤其是《济远航海日志》,考定: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确是七时五十二分,却是为了自卫还击。史学界的这一考定
A.揭示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企图 |
B.说明了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 |
C.反映出中国是甲午战争的受害者 |
D.论证了日本在海战中占据优势的原因 |
10.
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
时期 | 经济政策 |
汉文帝 | 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 |
汉景帝 | 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
B.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
C.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
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
11.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
B.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
D.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
12.
南宋时,明州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
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
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 |
13.
下表为1875~1894年上海等三口洋(工业制成品)土货(土特产品)净进口货值(五年平均)的数据。该数据表明单位:千关两
年份 | 上海 | 汉口 | 广州 | |||
进口洋货 | 进口土货 | 进口洋货 | 进口土货 | 进口洋货 | 进口土货 | |
1875~1879 | 12660 | 7634 | 8653 | 4974 | 3886 | 5538 |
1880~1884 | 13667 | 7601 | 12440 | 6841 | 4178 | 8189 |
1885~1889 | 16727 | 6966 | 11549 | 5953 | 8140 | 8219 |
1890~1894 | 19480 | 8099 | 11341 | 5319 | 12519 | 13057 |
A.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
B.商品输出始终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
C.自然经济的抑制作用逐渐消失 |
D.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
14.
1979年7月,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以打破企业是政府机关附属物的体制。该方案实际上是
A.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
B.放权让利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D.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
15.
法国百科全书派代表狄德罗论证了除去物质宇宙之外再也不存在任何别的实体,物质实体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这表明
A.路德教“因信称义”论受到质疑 | B.理性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
C.百科全书派主导了启蒙运动进程 | D.近代科学革命对启蒙运动影响巨大 |
16.
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炉,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为流传。这反映了
A.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
B.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
C.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
D.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