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清时期与近代西方监察制度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与近代西方监察制度的共同影响。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上自朝廷,下至庶民,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清末新政以后,逐步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等新式传媒工具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被解除了。——摘自《简析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 美国的建国者从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制衡体制,以防止某一分支的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监察体系,行政的监督任务被分散到各个行政部门分别执行。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系统、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摘自《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清时期与近代西方监察制度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与近代西方监察制度的共同影响。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至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至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收回租界一览表
材料 中国收回租界一览表
收回时间 | 国别 | 租界名称 |
1902年 | 美国 | 天津美租界 |
1917年 | 德国 | 天津、汉口德租界 |
1917年 | 奥地利 | 天津奥租界 |
1924年 | 俄国 | 天津俄租界 |
1925年 | 俄国 | 汉口俄租界 |
1927年 | 英国 | 汉口、九江英租界 |
1929年 | 英国 | 镇江英租界 |
1930年 | 英国 | 厦门英租界 |
1931年 | 比利时 | 天津比租界 |
1941年 | 日本 | 重庆日租界 |
1943年 | 美国 | 上海美租界 |
1943年 | 英国 | 上海、天津、广州英租界 |
1945年 | 日本 | 苏州、沙市、福州、汉口、杭州、厦门、天津日租界 |
1945年 | 各国 | 鼓浪屿公共租界 |
1945年 | 意大利 | 天津意租界 |
1945年 | 各国 | 北平东郊民巷使馆区、上海公共租界 |
1946年 | 法国 | 上海、天津、汉口、广州法租界 |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21题)
4.
雅典决策机制中,公民不分能力一律按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则决定事物。苏格拉底认为,这一做法是用单纯的数量平等取代了真正的比例平等,人民大众的统治,在雅典演变成为不讲法治、抛弃道德、剥削富人的暴政。这一观点
A.全面客观地反映了雅典民主的现实 |
B.有助于后世间接民主从中吸取教训 |
C.是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的佐证 |
D.代表了全体居民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
5.
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在司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这说明
A.罗马法十分完备 |
B.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 |
C.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 |
D.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 |
6.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主要涉及议会及政权分配运作的规定,它完全没有体现《人权宣言》的内容,对于公民权利设定和保障,……是一片空白”。但就是这部最不完整,最落后的宪法”,却成为18世纪末以来法国最“长寿”的宪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宪法平衡了各方的政治利益 |
B.资产阶级丧失政治主导权 |
C.《人权宣言》已失去进步意义 |
D.法国民主共和制徒有其表 |
7.
据统计,从1851年至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5项、法国占65项、美国占33项,而德国占202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家们的艰苦探索 |
B.启蒙思想的影响 |
C.殖民争霸战争的刺激 |
D.政治体制的调整 |
8.
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员。美国宪法这一规定
A.维护了司法权的独立 |
B.推行了议行合一的制度 |
C.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 |
D.确保了国家立法权独立 |
9.
光荣革命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说其“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这对英国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这表明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
A.17世纪英国革命没有发生暴力冲突 |
B.制度变迁一定要用暴力革命方式完成 |
C.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政治发展特色 |
D.结束王权专制,国王“统而不治” |
10.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割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
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
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
11.
下图所示现象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
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 |
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
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
12.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华制华的历史事件是
A.《马关条约》 |
B.《辛丑条约》 |
C.太平天国 |
D.甲午战争 |
13.
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
开始时间 | 代议机关名称 |
1934年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 |
1936年3月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 |
1937年5月 |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 |
1938年11月 |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
1945年10月 | 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B.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
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
15.
1928年6、7月间召开的中共六大指出:党在苏区今后的任务是“发展苏维埃根据地,夺取新的区域,巩固新的区域,这种区域是要成为更大发展基础”“最大限度发展正式工农革命军——红军”“彻底实行土地纲领”等等。这表明当时
A.党内“左”倾错误得到了纠正 |
B.“井冈山的斗争”产生了一定影响 |
C.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发生转移 |
D.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成为全党共识 |
16.
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 |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C.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
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 |
17.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一个时代的节点,是千年荣耀的骄傲与近代百年屈辱的交汇点,中国知识精英在这个节点重新寻找方向,开始踏上救赎国家,救赎民族,乃至自我救赎的道路。材料中“一个时代的节点”指的是五四运动
A.发动了人民群众 |
B.引进了马克思主义 |
C.发展了民主革命 |
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二次“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
B.取得了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
C.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19.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
21.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 |
B | 1847年正义者同盟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C |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 | 宣告了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
D |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 工人阶级建立理想制度的第一次尝试 |
A.A |
B.B |
C.C |
D.D |
22.
雷颐认为,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这里的关于“前现代”的认识,主要是指中国
A.仍实行传统的皇权专制 |
B.仍无现代化装备的军队 |
C.仍没有改良自强的意识 |
D.仍然全面抵制现代文明 |
23.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真正深入人心。“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深入人心的历史背景是
A.维新思想的传播 |
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危机与救亡交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