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19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19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1

1.论述题(共2题)

1.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精神财富,红色精神具有多元价值。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红色精神与精神核心”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历史选修I: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I晚清时期的中资银行(部分)

——据中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中国近代金融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资银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资银行发展的影响。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英国政府再也不能利用中国来扼制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了,因此英国转而加强对日本的支持。俄国策划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俄矛盾迅速激化。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撤兵,而自己却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并进一步控制新疆、蒙古,拒不撤兵。之后,英日之间走上了订立同盟之路。经反复磋商,1902年1月,英日在伦敦签署了《英日同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两国相互承认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权益,若两国中任何一国的利益在中朝受到侵犯或与第三者发生战争时,另一国严守中立。如有第四国或更多国家帮助交战对方作战时,缔约国一方应出兵援助。在此情况下,俄国为摆脱外交困境,与法国在1902年3月发表联合声明,“如其他列强的侵略行为或中国国内再度发生动乱,并对俄法两国政府的利益构成威胁时,将就保卫此等利益的手段进行磋商。”

——摘编自马建标《“英日同盟”的阴影与一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日同盟条约》签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日同盟条约)的实质及影响
4.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按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请前别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台》等

材料二: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人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舞团首次来华演岀。……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主、巴西、阿根廷等国。……“这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

——摘编自张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杆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训”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煤公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非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枓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在叙述其从医的原因时指出:“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桓候之色,木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教,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在其著作中,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如孙思邈、钱乙、庞安时、朱肱、成无己、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著名医学家,几乎无不尊崇。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从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3.单选题(共9题)

6.
如图为公元前5世纪中叶伯里克利主持重建的雅典卫城及其周边主要建筑物的布局示意图。据此可知
A.伯里克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控制
B.重建工作意在抵御波斯的侵略
C.神权的膨胀抑制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D.雅典重视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7.
1935年5月,胡适在一篇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中凄然感叹,“这年头是‘五四运动’最不时髦的年头”,因为“‘五四运动’的意义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使得个人解放,个人解放产出的政治哲学是所谓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这反映出
A.团结抗日已成为当时民众的共识
B.胡适主张五四精神要与时俱进
C.国民党文化专制引发知识界不满
D.个人主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
8.
米谷先生取材1954年日内瓦会议,创作了下图漫画《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漫画表明
A.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
B.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C.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美国仍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
9.
顺治二年四月,福临谕户部:“近闻满洲市买民物,短少价值,强逼多买,殊失公平交易之道”。顺治十七年六月,复下旨:“势豪、满洲大臣霸占行市,态行垄断”,“殊为可恶,著严察议奏”。据此可知,清代前期
A.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整顿市场秩序促进通商
C.保护商人权益打击垄断
D.严厉打击豪强商人势力
10.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上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A.工业家、社会主义
B.理性、危机
C.进化论、浪漫主义
D.垄断、罢工
11.
据史料记载,自19世纪50年代始,上海茶叶出口数量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之1845年增长了10余倍。19世纪60年代,中国茶叶出口有增无减,1867年中国供给了欧美国家茶叶消费总量的约90%。这说明
A.欧美开始掠夺中国的茶叶
B.茶叶出口主导着中外贸易
C.中国与世界的依存度增强
D.欧美的侵略方式发生转变
12.
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文件指出,“这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的新发展”。在此,中共中央
A.剖析了人民公社废除的背景
B.阐明了乡镇企业开创的意义
C.认可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稿,衣食滋殖。”这反映的是什么思想
A.儒家的以德治国
B.法家的以法治国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
14.
下图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村童闹学图》摹本。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宋代风俗画,生动再现了当时村学孩童的天真本性;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宋代村学管理松散,教学水平偏低的事实。据此可知
A.书画作品真实再现客观历史
B.风俗画以乡村生活题材为主
C.历史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历史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解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2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