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606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5/30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近代史上,面对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新型士大夫群体、知识分子群体都在悲愤地探寻如何摆脱被西方列强鱼肉、实现民族自强与独立的出路。于是,从甲午战争至19世纪20年代,围绕救亡图存展开的争论,大的思想辩论达7次之多:
时期
思想辩论
甲午战败告急时
“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
“学校”与“科举”之争
 
“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之时
“革命与改良”之争
“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之争
“欧化”与“国粹”之争
早期新文化运动时
“新道德”与“旧道德”之争
“中西文化”
 

——摘编自宫京成《浅论中国近代报刊对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提取材料有关信息,围绕“思想辩论”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整合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史实展开阐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公然提出“富国贫民”论,即“上藏”和重征赋税。他甚至要求剩余的粮食必须集中在国家手中,农户除留下一定口粮外,不得有任何剩余。他主张“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桑弘羊是西汉著名理财家,他认为从经济上巩固封建中央专制主义政权,必须采取赋税改革措施,包括在全国推行酒类专卖、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平准等,力图由中央政府完全控制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经济权益,使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得以充分保证。自此以后,重农抑商、经济干涉主义成为两千年里贯彻始终的封建社会正统赋税思想。宋代,由于工商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走向繁荣,人们开始质疑“贵义贱利”的传统赋税思想,提倡讲求财利。于是,国家较以前朝代放松了铁、盐、茶、酒等物品的专卖权。但在“摧抑兼并”的政治口号下,以后的朝代国家仍然继续实行经济干涉主义,推行一系列专卖和垄断财利政策。

——摘编自聂慧丽《中国古代农业赋税思想及演变》

材料二 晚清财政税收结构对比表(单位:两)

注:厘金制度创设于1853年,它的产生与镇压太平军筹饷直接相关,属于商品流通税性质。

——摘编自邓绍辉《晚清赋税结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赋税政策的思想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税收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文帝开国之初,就确定朝廷官制。在中央:有内吏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部(后改为民部)工部六曹。地方官制:开皇三年,隋文帝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合并了一些州县,简化行政层次,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后又改为郡、县)。中央还经常对地方官进行考核。地方官及其重要僚属每年年终要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称为“朝集”。中央还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政绩的好坏。选用贤能,隋文帝废除了三百年来为世家豪族所把持的“九品中正”制度。设科取士,根据考试成绩取决做官与否。制定《开皇律》,在实施法治的过程中,奖励良吏,严惩贪官污吏。

——摘编自董维慎《略论“开皇之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官制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官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3.单选题(共17题)

4.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B.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5.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这一条十分重要,没有它,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战争,而且也不可能取得胜利。”这一论述旨在说明
A.工人运动与农民战争同步进行才能保证胜利
B.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只重视城市工人运动实践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思想形成的标志
6.
七七事变以后,国内戏剧空前繁荣,到1938年底,全国共发表剧本142个,涌现出了如《最后的胜利》、《难民曲》等精品。戏剧在这一时期获得极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适宜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
B.剧本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
C.适宜动员民众支持抗日
D.直面抗日战事人民生活
7.
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著述《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于是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对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平等的外交理念
B.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
C.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
D.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
8.
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9.
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背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经调拨等工作。这变化主要反映了
A.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B.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C.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
D.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10.
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B.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C.反映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11.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
A.注重技术传承
B.严格制作程序
C.保证产品质量
D.强化市场垄断
12.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中原人口的日渐流失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13.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
A.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
C.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D.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
14.
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B.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15.
英国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
B.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
C.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
16.
丁文江在《五十年来之中国矿业》中指出:民国3至7年,南方金属矿与北方煤矿在产额产值上均有了飞速发展。“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作者认为南方金属矿业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
B.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劣
C.技术与组织管理落后
D.工人的整体素质较低
17.
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
A.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
B.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C.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D.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
18.
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衣、衮、裹、裔、襄、亵、裕等十二个字,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
A.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B.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
C.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
D.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
19.
楚辞产生受到楚地民歌和音乐的直接影响。当时,《诗》《书》《礼》等已成为楚辞作者诵习的对象,《九歌》中《橘颂》的句式与《诗经》几乎一致。这表明
A.楚辞融浪漫与现实主义风格于一体
B.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C.楚辞带有文化融合痕迹
D.儒家文化是楚辞的核心文化内涵
20.
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这一现象体现出
A.两宋官方意识形态差异
B.立场差异使得历史研究难有共识
C.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理性客观
D.政治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