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的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光荣革命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主要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不同点。
材料一: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的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宣告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宪法上的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的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1784年,内阁首相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内阁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起先未得到下议院赞同,庇特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们的支持,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自此之后,在英国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倘若内阁在下议院失去多数议员的信任,它(内阁)可以解散它(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员们对这一内阁表示信任,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就应辞职,而让下议院的多数派去组阁。——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光荣革命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主要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不同点。
2.
材料 唐代道制改革起于睿宗、玄宗之际,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分贞观十道为十二道和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改十五道,置按察、采访使,确定道的治所和使府编制,变革道的运行机制。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就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逐渐由州、府一县两级制向道一州、府一县三级制的体制转变。唐前期沿用十道巡察旧制,朝廷除临时遣使视察以外,缺乏更有效的间接调控管理手段。中央行政管理处于直接面对350余州府的局面,管理幅度太大,行政效率不高。玄宗集团的改革就是从整顿这种现状入手,唐代的道制改革及发展实践,不仅继秦郡、汉州之后开辟了一个唐道的时代,也为后来宋路、元明清行省和近代省地县制的发展做了阶段准备。唐道的发展甚至对东邻日本、朝鲜的地方行政体制建设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玄宗时期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郭锋《唐代道制改革与三级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时期道制改革的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玄宗时期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2.单选题- (共12题)
3.
如图为公元前5世纪中叶伯里克利主持重建的雅典卫城及其周边主要建筑物的布局示意图。据此可知


A.伯里克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控制 |
B.重建工作意在抵御波斯的侵略 |
C.神权的膨胀抑制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
D.雅典重视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
4.
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说明
A.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 |
B.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 |
C.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 |
D.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 |
5.
自十九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恩格斯也曾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对于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罗马法系中包含着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法权关系 |
B.罗马法的产生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
C.罗马法体系已经非常完备不须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
D.罗马法的核心是保护个人财产私有制度的不可侵犯 |
6.
古罗马由贵族担任立法者,平民保民官可以制定适用于平民的条例。法典在公布及定稿之前应先征求大众的意见。从此,平民与贵族出现在同一个法庭上,行同样的手续,按同样的法律进行审判。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体现自然法平等的理念 |
B.充分维护平民的权益 |
C.已经发展到了完备阶段 |
D.为近代确立立法规范 |
7.
对外征服给罗马帝国带来巨额财富,也使大批富有家庭的战士阵亡,致使其家产落人妇女手中,而妇女又不能和男子一样为国家出钱出力,导致国家出现经济困难。执政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罗马执政者的举措
A.限制了妇女对财产的管理权 |
B.有利于维护妇女的权益 |
C.使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 |
D.阻碍了罗马的民主进程 |
8.
按照英国《权利法案》的设计:国王是国家元首,拥有行政权;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士和市民,由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这表明当时英国
A.君主立宪体制亟待完善 |
B.下院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
C.资产阶级主导国家政权 |
D.形成三权分立国家体制 |
9.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两院通过的任何法案,“除非因国会休会而使该项法案不能退回,在此情况下,该项法案不能成为法律”,因而总统常借国会休会而搁置国会议案,被人称为“口袋否决”。这表明“口袋否决”
A.明确了总统的立法否决权 |
B.导致总统滥用职权 |
C.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异化 |
D.削弱了国会的立法权 |
10.
1783年,24岁的小皮特成为首相,下院多数议员反对“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小皮特要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这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在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这反映了
A.议会制度的瓦解 |
B.首相成为权力中心 |
C.责任内阁制度的完善 |
D.内阁权力无所制衡 |
11.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说:“除了人民权利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执行权力的当局,这些当局虽不完全独立于人民,但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有一定的自由,因而既要被迫服从人民大多数的一致决定,又可以抵制这个多数的无理取闹和拒绝其危险的要求。”美国宪法中体现出这一意图的规定是
A.民族主义原则 |
B.天赋人权生而平等 |
C.权利分享原则 |
D.人民权利高于一切 |
12.
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这表明代表们希望
A.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 |
B.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
C.建立分权制衡的中央政府 |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
13.
历史学家钱乘旦说: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成为“陈旧的制度”的原因是
A. 君主立宪制不利于英国的工业化 B.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加深
C. 议会改革整合了社会的政治力量 D. 繁琐的议会程序降低了行政效率
A. 君主立宪制不利于英国的工业化 B.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加深
C. 议会改革整合了社会的政治力量 D. 繁琐的议会程序降低了行政效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