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清北班)上学期12月半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596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7

1.论述题(共1题)

1.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解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但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见下图)。

——人民版历史教材
根据材料,从现代化的视角论证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深感“创巨痛深”,因此“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铎之言”……他们接过林則徐、魏源所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采西学,设局厂,谋自强,掀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这一以“师夷智”为新内涵的经世运动,不仅给经世学注入了新内容,将晚清经世实学思潮推向高湖,而且造成中国文化结构的异动,为近代“新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的流变》
(1)根据材科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师夷智”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甲午战后,更多的人开始以宽容的态度,接受西学。谈谈西学不再如以往那样被诋毁为“士林败类”“名教罪人”,而是“识者渐知西法之不能尽拒,谈洋务者不以为为深耻”……维新人士试图建构的全新内涵的“中体西用”思想是在曲折中不断得到认同。康、梁等人倡导的“中体西用”,其内涵上大大超过了洋务派所主张的学习西方的器械、技艺的表层。
——摘编自刘长生、郑征成《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的“中体西用”有何新发展和局限。
3.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殚精竭虑地勾画中国社会的发展蓝图,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奋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着紧,……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美国代表院中,往往有愚蠢无知的人夹杂在内。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材料二 (欧、美)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材料三 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治权就可以说是政府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材料四 国家当给佃农以土地,资其耕种……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哪些弊端?结合材料二、三,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政治、经济主张?
(2)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新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的经济主张在当时产生的政治意义。

3.单选题(共19题)

4.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花大把的金钱制造军舰、购买大炮,这种表象的文明化,只要砸钱便可以办到,而恰恰改革政治法律和国民气质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在他看来,洋务运动
A.指导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B.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
C.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D.对传统中国改造有限
5.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6.
历史上的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的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清代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
A.为迎合读者修改了历史
B.情节与人物是作者虚构的。
C.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
D.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7.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
8.
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朝
A.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
B.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C.政府主导了科研项目实施
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9.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10.
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图1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吸收了外来文明的特征
B.图2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
C.图3是元代关汉卿的作品,反映了质朴真切的特征
D.图4剧种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11.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学
D.传播马克思主义
12.
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
A.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
B.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C.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
D.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
13.
1908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超
A.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
B.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
C.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
D.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
14.
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而薄今,力变从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这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15.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
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中有旧
D.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遭人唾弃
16.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17.
林则徐在主张对外贸易的奏章中说:“利之所在,谁不争趋?……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以为内地人民格于定例,不准赴各国贸易以致利薮转归外夷。”材料反映出
A.国家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
B.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
C.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松动
D.林则徐主张全面对外贸易
18.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
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
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
C.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
D.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
19.
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则竞争力较弱,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材料
A.批判清廷顽固保守误国殃民
B.借用进化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主张君主立宪反对中体西用
D.冲击了牢筑夷夏藩篱的排外思想
20.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第一次提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变革的方案
B.其思想体系体现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意识形态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21.
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
A.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B.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
C.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
D.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
22.
“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已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清廷发布这一上谕的意图是
A.完成百日维新的未竟之业
B.消弭社会矛盾以维护统治
C.下罪己诏以讨好西方列强
D.主动改革以重塑良好形象

4.选择题(共1题)

23.读图,漫画《同价不同票》。漫画中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票价应以铁路部门提供服务的价值为基础
②无座乘客与有座乘客已享受到同样的服务
③无座票与有座票按同价出售违背价值规律
④服务性商品的价格应该由其使用价值决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