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591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秦军战绩:全胜58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3次;败北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敛免役之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如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意义。并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2.单选题(共14题)

4.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割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5.
从沿海到内地是近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共同特征。下图中既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通商口岸,又是我国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④⑤⑥
6.
恩格斯说:“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1847年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者
A.主张通过资产阶级改良实现理想社会
B.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理想社会
C.其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D.当时尚未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指
①“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展到每个城市、村庄和家庭”
②“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妇女的低下地位”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
下列一组图片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这组图片表明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中国政府始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9.
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认为,中苏的合与分改变了冷战的走向。《全球通史》书中也说到:“1976年***逝世以后,……毛的继承者们发起了一场‘现代化’运动,……走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世界。”这反映了
A.冷战是由中苏结盟而引发的
B.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取决于中苏两国
C.中美关系缓和促使冷战结束
D.中国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
10.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人重农思想依然浓厚
B.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入人心
C.近代工业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
D.沿海地区大都赞同近代工业
11.
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两种解放分别侧重于
A.政治上解放、生产力解放
B.思想解放、生产关系解放
C.上层建筑解放、社会制度解放
D.民主政治解放、对外关系开放
12.
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影响到国家经济的走势。依据1917年到1928年苏俄(苏联)经济政策分析,其经济成长走势示意图最可能是
A.
B.
C.
D.
13.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经济全球化”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其中前后对应正确的是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开始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B
成立欧共体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C
成立亚太经合组织
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D
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标志着北美地区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A.A
B.B
C.C
D.D
14.
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及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A.普罗泰格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C.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D.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5.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D.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16.
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A.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D.***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17.
《新全球史》写道:“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梭伦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吸收平民参政,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
B.议事会的任职资格开始不受财产限制
C.雅典贵族和平民的地位日趋平等
D.议事会开始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