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内涵“近代性”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的政治哲学论著《明夷待访录》以鲜明的态度宣布告别秦汉以下的君主专制,又隐约暗示走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趋势。其或鲜明或朦胧地昭示的路向是,从农本型自然经济迈向工商发达的商品经济,政治上从“君治”通往“民治”。黄氏拥有的学术资源基本上是中国本土的——因袭并变通先秦以降的民本思想,直承中明以来党社议政之风及市民文化的精髓,显现了中国本土文化自生的“近代性”趋势。
材料二 由于明清之际历史条件的限制,《明夷待访录》之类论著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长期遭到禁毁,黄氏之书题名冠以“待访”,类似的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都表明具有早期“近代性”的思想在近代前夜的中国深受压抑,难以流播发扬。清末维新人士和革命斗士在向国人宣传“民权”“立宪”之理想时,曾在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运动中所发挥的继往开来、汇通中西的枢纽作用。
(1)据材料一,概括《明夷待访录》“隐约暗示”的“近代性”思想,分析影响黄宗羲形成这些思想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夜早期“近代性”思想“难以流播发扬”的历史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维新人士和革命斗士”借助《明夷待访录》思想,宣传“民权”“立宪”的不同之处和共同目的。
材料一 黄宗羲的政治哲学论著《明夷待访录》以鲜明的态度宣布告别秦汉以下的君主专制,又隐约暗示走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趋势。其或鲜明或朦胧地昭示的路向是,从农本型自然经济迈向工商发达的商品经济,政治上从“君治”通往“民治”。黄氏拥有的学术资源基本上是中国本土的——因袭并变通先秦以降的民本思想,直承中明以来党社议政之风及市民文化的精髓,显现了中国本土文化自生的“近代性”趋势。
材料二 由于明清之际历史条件的限制,《明夷待访录》之类论著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长期遭到禁毁,黄氏之书题名冠以“待访”,类似的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都表明具有早期“近代性”的思想在近代前夜的中国深受压抑,难以流播发扬。清末维新人士和革命斗士在向国人宣传“民权”“立宪”之理想时,曾在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运动中所发挥的继往开来、汇通中西的枢纽作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冯天瑜《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明夷待访录》“隐约暗示”的“近代性”思想,分析影响黄宗羲形成这些思想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夜早期“近代性”思想“难以流播发扬”的历史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维新人士和革命斗士”借助《明夷待访录》思想,宣传“民权”“立宪”的不同之处和共同目的。
2.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在北京游行示威,抗议中国政府对日本的屈辱政策。由此引起一连串的罢课、罢市、罢工及其他事件,终于造成整个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界的革命。它促使学生运动和劳工运动抬头,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党改组、反军阀主义和帝国主义得到发展。此外,这运动还加强了旧家庭制度的没落和女权运动兴起,儒家的无上权威和传统的伦理观念遭受到致命打击,而输入的西方思想则大受推崇。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直接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材料一 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在北京游行示威,抗议中国政府对日本的屈辱政策。由此引起一连串的罢课、罢市、罢工及其他事件,终于造成整个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界的革命。它促使学生运动和劳工运动抬头,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党改组、反军阀主义和帝国主义得到发展。此外,这运动还加强了旧家庭制度的没落和女权运动兴起,儒家的无上权威和传统的伦理观念遭受到致命打击,而输入的西方思想则大受推崇。
——摘编自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年4月,中共中央局发出通告:“此时国外列强之压迫,国内旧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运动的精神仍有发挥之必要。”1938年5月4日,***发表讲话号召青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奋斗。1948年周恩来认为五四运动划时代的意义之一在于新民主。新民主就是人民民主。1979年,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团组织发出通知,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五四运动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像老一辈革命家和五四运动先驱者那样,以天下为己任,以祖国繁荣富强为己任,同心同德搞四化。五四运动跨时代的期许,在于唤醒民众、汇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摘编自胡献忠《中共话语体系中的“五四”叙事》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直接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3.
贸易政策的变化是经济态势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英国一个国家控制了海洋,因此它不必再坚持重商主义的贸易垄断政策,相反,它开始向“自由贸易”方向、向“自由帝国”的方向发展。李嘉图认为:如果可以自由出口或进口而不加限制,那么国家将享受到举世无双和简直难以想象的幸福和繁荣。“自由贸易”理论、“贸易优先于统治”的口号成为新帝国的原则,英国依靠海上霸权,进行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由此大获其益,更加强了它在世界上的地位。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贸易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英国贸易政策“改弦更张”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巨大变化”的表现。
(3)对外贸易政策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经济态势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材料一 由于英国一个国家控制了海洋,因此它不必再坚持重商主义的贸易垄断政策,相反,它开始向“自由贸易”方向、向“自由帝国”的方向发展。李嘉图认为:如果可以自由出口或进口而不加限制,那么国家将享受到举世无双和简直难以想象的幸福和繁荣。“自由贸易”理论、“贸易优先于统治”的口号成为新帝国的原则,英国依靠海上霸权,进行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由此大获其益,更加强了它在世界上的地位。
——摘编自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关税是自由贸易的核心问题。作为19世纪最强大的工业国家,这一时期的英国对绝大部分进口商品不予征税,并基本上废除出口税。1902年,为了缓解布尔战争所导致的财政紧张,英国财政大臣决定对小麦和面粉等征收进口税。1919年和1921年又分别颁布了《重要工业关税法》和《保护工业法》。1932年初议会通过《进口关税法》正式放弃长期以来奉行的自由贸易政策,转而走向全面保护的道路。虽然出于对往日辉煌的工业成就和殖民帝国的恋恋不舍,英国在这一转变当中出现了许多斗争和反复,但迫于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最终仍然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改弦更张。——摘编自欧阳萍《从关税改革看英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贸易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英国贸易政策“改弦更张”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巨大变化”的表现。
(3)对外贸易政策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经济态势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时期的金融改革,对日本近代化进程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明治维新开始后,由于原始积累的贫乏使政府在推行政策时往往举步维艰。1868年,政府发布了发行纸币——太政官札的公告。由于政府不能有效控制全国各藩货币杂乱,导致太政官札迅速贬值。1871年,政府公布“新货币条例”,规定日元为新货币单位。1872年,国会制定“国立银行条例”,成立股份公司制度的国立银行。1882年,设立中央(日本)银行。1884年,公布《兑换银行券条例》。1885年开始发行可兑换的货币。至此,政府解决了金融市场的融资问题,为日本产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资金。1895年,日本获得的中国甲午巨额赔款,为金本位制积累了必要的准备金。1897年颁布《货币法》,日本银行发行能兑现的银行券,1899年货币制度获得统一。
(1)据材料,概括日本金融改革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指出“中国甲午巨额赔款”对日本的影响,概括日本金融改革的主要特点。
材料 明治维新开始后,由于原始积累的贫乏使政府在推行政策时往往举步维艰。1868年,政府发布了发行纸币——太政官札的公告。由于政府不能有效控制全国各藩货币杂乱,导致太政官札迅速贬值。1871年,政府公布“新货币条例”,规定日元为新货币单位。1872年,国会制定“国立银行条例”,成立股份公司制度的国立银行。1882年,设立中央(日本)银行。1884年,公布《兑换银行券条例》。1885年开始发行可兑换的货币。至此,政府解决了金融市场的融资问题,为日本产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资金。1895年,日本获得的中国甲午巨额赔款,为金本位制积累了必要的准备金。1897年颁布《货币法》,日本银行发行能兑现的银行券,1899年货币制度获得统一。
——摘编自苗灏《财政危机的处理措施对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概括日本金融改革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指出“中国甲午巨额赔款”对日本的影响,概括日本金融改革的主要特点。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也为后来两千年的行政定式,确定了基本格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天下初定”,兼并六国,实现了统一的第一层次;三十三年(前214)“天下已定”,征服北河和南海,实现了统一的第二层次。新帝国刚刚建立之后,随即发起新的战争,向北河、南海等从来未曾涉足的陌生的区域进军,无疑要冒很大的风险,亦体现出决策者非同寻常的胆魄。如果注意到祖龙(嬴政)去世四年之前,即三十三年(前214)秦其实依然在“并兼”,依然在“取”,则史家在判断所谓“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的批评是否适宜时,似乎还可以有清醒的考虑。
(1)据材料,指出秦始皇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实行这一方式的根本目的。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两个统一层次”的主要史实,并据此概括作者的“再认识”。
(3)秦的统一体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据材料,概括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材料 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也为后来两千年的行政定式,确定了基本格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天下初定”,兼并六国,实现了统一的第一层次;三十三年(前214)“天下已定”,征服北河和南海,实现了统一的第二层次。新帝国刚刚建立之后,随即发起新的战争,向北河、南海等从来未曾涉足的陌生的区域进军,无疑要冒很大的风险,亦体现出决策者非同寻常的胆魄。如果注意到祖龙(嬴政)去世四年之前,即三十三年(前214)秦其实依然在“并兼”,依然在“取”,则史家在判断所谓“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的批评是否适宜时,似乎还可以有清醒的考虑。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指出秦始皇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实行这一方式的根本目的。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两个统一层次”的主要史实,并据此概括作者的“再认识”。
(3)秦的统一体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据材料,概括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2.单选题- (共14题)
6.
有学者认为,古希腊的民主只是邦内民主,这是导致其衰落,最终亡于马其顿王国的重要原因;古罗马不断变非公民为公民,使其延续了上千年。其意在说明
A.社会平等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
B.法律是国家发展的有力保证 |
C.公民政治是国家存在的前提 |
D.直接民主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
7.
“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这最能说明《十二铜表法》
A.注重保护贵族阶层利益 |
B.结束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
C.存在侵犯平民利益现象 |
D.具有调节社会秩序功能 |
8.
帝国议会选举采取成年男性普选制,使德意志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较早给予广大民众以选举权的国家。但俾斯麦设计采用普选制意在使君主制度与大众直接发生联系,在君主与其臣民之间建立起跨越阶级分界的纽带。可见,这一“普选制”是德意志容克地主
A.废除君主制的自我革命 |
B.追求代议制的自我革新 |
C.政治制度的自我近代化 |
D.联邦共和制的自我粉饰 |
9.
清末商会在辛亥革命前后已成为最有影响、最有力量的资产阶级团体。武汉、长沙等地商会支持或参与起义,江西、苏州等地商会主要鼓动和平独立,北方各地的商会则反对革命。据此可知,清末商会
A.与资产阶级革命派配合默契 |
B.与封建清政府沆瀣一气 |
C.与袁世凯复辟帝制密切相关 |
D.与民国肇建有相当关系 |
10.
1931年11月,中共中央将“凡十六岁以上工农兵劳苦民众部分男女种族宗教皆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权利,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等列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原则要点,还将土地法、劳动法等交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这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
A.力图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
B.开始关注农民和农村革命 |
C.维护苏区各个阶级民主权利 |
D.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
11.
1938年6月中旬武汉会战开始后的22日,日本陆军大臣颁布《随着支那事变陆军军需动员军需资料准备补给的一般状况》,开始在日本国内进行军需动员;23日,日本政府发表《官民一体建立长期持久的战时体制的声明》,强化国内战时体制;7月8日五相会议决定了“对支谋略”,旨在强化摧毁敌人的抗战能力,同时使支那现中央政府崩溃和使蒋介石下野。据此可知
A.中国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 |
B.日本兵源状况已经趋于枯竭 |
C.中国人民抗战意志仍然坚定 |
D.抗战以来中国遭受巨大损失 |
12.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
B.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C.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
D.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13.
下图是英国人厄内斯特·谢巴德创作的漫画《自立》,象征英国的约翰牛正小心翼翼推着手推车,艰难地行走在高悬空中、写有“马歇尔计划”(MARSHALL AID)的绳索上。桥对岸山坡上,象征美国的山姆大叔正轻松地询问约翰牛:“我想知道如果没有这条绳索你能否运送货物?”漫画反映了作者


A.对英国经济日益复苏的期待 |
B.对英国过多依赖美国的担忧 |
C.对美国控制英国内政的反对 |
D.对美国经济援助的不屑一顾 |
14.
宋神宗时,不仅对来华贸易的商人多有奖赏,而且还专门制定了管理海外贸易活动,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元丰条法”,明确了广州、杭州、明州(宁波)三市舶司的管辖范围,并加强了市舶司官员的职责。据此可知,北宋海外贸易
A.注重友好,加强管理 |
B.宣扬国威,立法保护 |
C.官府经营,时空限制 |
D.区域广泛,盗贼猖獗 |
15.
下图为19世纪初期,中国江南地区(以松江府两县为样本)与荷兰GDP结构对比图。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江南商品经济的活跃度与荷兰相仿 |
B.江南小农经济呈现逐渐瓦解态势 |
C.江南经济发展水平与荷兰差距明显 |
D.江南工业增长率超过农业增长率 |
16.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我们将要防止两极分化,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办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上述“谈话”内容
A.阐释了“包产到户”的可能性 |
B.指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合理性 |
C.强调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 |
D.体现了对内改革政策的连续性 |
17.
拉伯雷的《巨人传勾画了一个乌托邦社会——特来美修道院:这里没有中世纪天主教修道院那种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随心所欲,各行其是”的院规集中体现了作者破除封建专制、彻底个性解放的思想愿望。该小说的风格应属于
A.浪漫主义 |
B.现实主义 |
C.现代主义 |
D.古典主义 |
18.
某学者评论中国古代绘画时写道:“山水之盛,得之目,寓诸心,而行于笔墨之间者,无非兴而已矣”,“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下列绘画与其评论风格相似的是








A.《女史箴图》 |
B.《游春图》 |
C.《清明上河图》 |
D.墨兰图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