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五中2019届高三高考5月份模拟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845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2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历史信息
1762年
卢梭发表《社会契约论》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89年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发表
1825年
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
1833年
英国议会颁布《工厂法》限制纺织厂雇佣妇女和儿童
1840年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的轮船航班开通
1851年
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
 
从上述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项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历史信息关联,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最早产生的意大利城邦,由于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1300年左右但丁写下《神曲》,反对教皇独裁,因而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1337年彼特拉克说:“我多么希望你们能理解我单独自由自在地漫游于山中、林间、溪畔所得到的无比快乐”。……随着文艺复兴先后传播到欧洲大地,出现了大量的人才和更多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王任光《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运动》等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与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在影响方面的共通之处。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庆历之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宋廷震动,欧阳修等许多大臣上书要求改革政治。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改革主张。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庆历新政只不过是一次微小的改革,然而当时一般官僚已认为规模过大,难于实行。守旧派官吏更是激烈反对。庆历四年六月,范仲淹被贬,新政失败。

——摘编自周宝珠等《简明宋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及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庆历新政的影响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国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突袭波兰,波兰虽然被迫迎战,却对英法寄予幻想。3日,作为波兰盟国的英法尽管相继对德国宣战,但是按兵不动、宣而不战。17日,苏联利用这一时机,以拯救波兰东部受压迫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名义,派军开进波兰,不仅和德国占领并分割波兰全国领土,而且相继占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建立起“东方战线”。

——摘编自王觉非《欧洲五百年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兰灭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联“东方战线”的影响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胡适(1891—1962年),徽州绩溪人,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杜威。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大力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创作,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期间翻译一些西方短篇小说,合译了易卜生的《娜拉》。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5月7日在上海的黄炎培、蒋梦麟等人一起参与声势浩大的国民大会,并且上街游行声援北京方面的学生运动。回京后胡适与马叙伦、刘半农等二十余位教员召开紧急大会解救学生,并亲自探望,不遗余力营救学生。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社会,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摘编自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等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胡适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胡适。

3.单选题(共9题)

6.
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
A.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B.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
C.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
D.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
7.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的提议,作出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不以人名作地名等六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当年做出这些规定的重要原因是
A.即将成为执政党而加强党风建设
B.加强与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
C.为夺取全国胜利而做好思想准备
D.杜绝个人崇拜在新政权出现
8.
如表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关水利的一些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内容
出处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史记河渠书》
“为民作均水约来,刻石立于国畔,以防纷争”
《汉书召信臣传》
“凿渠引渭水,经大兴城北,东至于潼关,漕运四百余里,关内赖之。”
《隋书郭衍传》
“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
《大唐六典》
 
A.封建王朝重视水利灌溉
B.历代政府充分利用水运
C.古代水利立法始于汉代
D.历代政府重视水利事业
9.
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
10.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指出:19世纪末“因为有了卖主控制市场、辛迪加、国家补偿权力,美国正在建立某种类似新资本主义的事物,以其发达的形式适应20世纪的环境”,欧洲的实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记者也罕见一致地对美国进行谴责,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这说明
A.美国崛起严重威胁欧洲利益
B.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领导权
C.美国垄断资本主宰工业革命
D.美欧之间政治矛盾日趋激化
11.
有思想家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教旧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一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该认识
A.反映变革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B.否定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C.冲击了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
D.奠定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基础
12.
如图为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和近代交通运输业等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的比率。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近代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协调
B.官僚资本因甲午战败而破产
C.民族资本企业在曲折中顽强发展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不断扩大
13.
1948年南斯拉夫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后,与苏联和东欧国家断绝了外交关系,走上社会主义自治道路。1963年8月,赫鲁晓夫赴南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赫鲁晓夫
A.决心摒弃斯大林体制进行经济改革
B.开始探索新的建设道路与美争霸
C.承认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
D.希望借此重新建立社会主义阵营
14.
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评价达芬奇说:“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这表明
A.古典主义艺术成为主流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文主义思想为人称颂
D.理性原则获得了民众认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