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经济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盐铁论》记载:西汉时期官营制铁业多用囚徒生产,生产积极性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劣,而且价格高;官府专卖经营导致“器难得”,“善恶无所择”。而民间的制铁业,“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忙季节,他们将铁制农具运到田间地头,“民相与市买”,农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
(1)结合材料一,以西汉铁制农具的生产销售为例,分析官营与民营手工业的不同影响。
材料二 含嘉仓,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是盛纳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租米之皇家粮仓。至唐天宝8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含嘉仓反映出当时的军事、漕运、建筑、防潮技艺、粮食管理制度等众多信息,具有重大研究和观瞻价值。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图画圈部分中含嘉仓及周边大粮仓的作用及其选址原因。
材料一 《盐铁论》记载:西汉时期官营制铁业多用囚徒生产,生产积极性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劣,而且价格高;官府专卖经营导致“器难得”,“善恶无所择”。而民间的制铁业,“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忙季节,他们将铁制农具运到田间地头,“民相与市买”,农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
(1)结合材料一,以西汉铁制农具的生产销售为例,分析官营与民营手工业的不同影响。
材料二 含嘉仓,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是盛纳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租米之皇家粮仓。至唐天宝8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含嘉仓反映出当时的军事、漕运、建筑、防潮技艺、粮食管理制度等众多信息,具有重大研究和观瞻价值。
——《洛阳日报2011年11月22日》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图画圈部分中含嘉仓及周边大粮仓的作用及其选址原因。
2.
孔子“镜像”
材料一 《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1年,其中的“孔子世家”有这样一段内容:
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材料二 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西汉第九位皇帝,汉武帝之孙)墓出土的陪葬品中有一面青铜衣镜,镜框木质背板绘有孔子图像,并配有题记: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殁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至于今不绝,学者宗之。自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胃(谓)至圣矣!
(1)分别指出《史记》与“孔子衣镜”的史料类型。
(2)对比分析《史记》与衣镜题记的相关内容,列出两段材料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 《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1年,其中的“孔子世家”有这样一段内容:
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材料二 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西汉第九位皇帝,汉武帝之孙)墓出土的陪葬品中有一面青铜衣镜,镜框木质背板绘有孔子图像,并配有题记: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殁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至于今不绝,学者宗之。自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胃(谓)至圣矣!
(1)分别指出《史记》与“孔子衣镜”的史料类型。
(2)对比分析《史记》与衣镜题记的相关内容,列出两段材料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2.论述题- (共1题)
3.
汉化与胡化
公元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政策,巩固了北魏在北方的统治。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原来拥有一定特权的鲜卑武人,政治地位降低,激化了鲜卑族的内部矛盾,致使孝文帝去世后仅二十余年,北魏鲜卑贵族领导了六镇起义,导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
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则反其道而行之,推行胡化政策。如在军制上,他采用了更似鲜卑旧制的八柱国制、府兵制等。此外,便是改造汉人世家大族的姓氏及郡望。约言之,西魏宇文泰改造汉人姓氏及郡望之政策分为二阶段,其先改山东郡望为关陇郡望,其后则径赐以胡姓,使汉人士族在姓名上有了鲜卑族烙印。文化上宇文泰非常重视胡俗。西魏社会中的胡语、胡服、胡戏、胡乐都十分流行。这表明宇文泰除实施充实物质之政策外,必应别有精神上独立有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其作用既能文饰辅助其物质即整军务农政策之进行,更可以维系其关陇辖境以内之胡汉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成为一家,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强团体。
与此同时,宇文泰也大行《周礼》复古,如:用周礼中的四官取代三省制,用《尚书》周诰问题取代通行文体。宇文泰用《周礼》名号,以暗合其当日现状,故能收摹仿之功用,终以出于一时之权宜。后来逐渐发展,还汉魏之旧,君臣皆服汉魏衣冠。在政府机构和官僚制度方面都沿袭了孝文帝改革的制度。最后,在继承西魏、北周的隋朝完成国家的统一后,杨坚又下令恢复汉姓,而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也在此时基本完成。
公元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政策,巩固了北魏在北方的统治。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原来拥有一定特权的鲜卑武人,政治地位降低,激化了鲜卑族的内部矛盾,致使孝文帝去世后仅二十余年,北魏鲜卑贵族领导了六镇起义,导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
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则反其道而行之,推行胡化政策。如在军制上,他采用了更似鲜卑旧制的八柱国制、府兵制等。此外,便是改造汉人世家大族的姓氏及郡望。约言之,西魏宇文泰改造汉人姓氏及郡望之政策分为二阶段,其先改山东郡望为关陇郡望,其后则径赐以胡姓,使汉人士族在姓名上有了鲜卑族烙印。文化上宇文泰非常重视胡俗。西魏社会中的胡语、胡服、胡戏、胡乐都十分流行。这表明宇文泰除实施充实物质之政策外,必应别有精神上独立有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其作用既能文饰辅助其物质即整军务农政策之进行,更可以维系其关陇辖境以内之胡汉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成为一家,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强团体。
与此同时,宇文泰也大行《周礼》复古,如:用周礼中的四官取代三省制,用《尚书》周诰问题取代通行文体。宇文泰用《周礼》名号,以暗合其当日现状,故能收摹仿之功用,终以出于一时之权宜。后来逐渐发展,还汉魏之旧,君臣皆服汉魏衣冠。在政府机构和官僚制度方面都沿袭了孝文帝改革的制度。最后,在继承西魏、北周的隋朝完成国家的统一后,杨坚又下令恢复汉姓,而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也在此时基本完成。
——摘编自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有学者认为:“汉化”与“胡化”是北朝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看似矛盾,实则殊途共归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3.单选题- (共12题)
4.
从下表中你能获得的相关信息有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出土情况表
①青铜工具已退出历史舞台
②生产力水平提高
③铁制工具的类型多种多样
④铁器使用的区域广阔
出土地点 | 各种材质生产工具的数量(件) | 其中铁农具的数量(件) |
辽宁抚顺 | 77 | 68 |
山西长治 | 31 | 21 |
湖南衡阳 | 21 | 17 |
①青铜工具已退出历史舞台
②生产力水平提高
③铁制工具的类型多种多样
④铁器使用的区域广阔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5.
“自扬(扬州)益(今四川地区)湘南至交(南岭)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这一材料评价的是
A.通行全国的驰道 |
B.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
C.丝绸之路的开通 |
D.海上陶瓷之路兴盛 |
6.
天宝年间,吐蕃在西北地区生乱事,有4000胡客不能归国而滞留长安,中央政府拨款50万缗(货币单位)以供给养。后来此4000胡客无一人愿归国,均留华任职兵马使或掌管仪仗侍卫的官职,仍需依靠中国政府给养的只余十余胡人。这说明
①唐代的对外贸易发达
②唐代国力强盛极具吸引力
③唐代中央政府财政富足
④唐代具有很强的包容气象
①唐代的对外贸易发达
②唐代国力强盛极具吸引力
③唐代中央政府财政富足
④唐代具有很强的包容气象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②③④ |
7.
下列主张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
B.“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
D.“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 |
8.
下列关于《九章算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②汇集了包括田亩、粮食、仓窖、土方、赋税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
③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④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
①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②汇集了包括田亩、粮食、仓窖、土方、赋税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
③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④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9.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
B.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
C.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
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
10.
“盛唐、中唐以后,传奇小说也成为文学的新品种,红拂小玉、太真莺莺、昆仑奴、聂隐娘,以至南柯黄粱……数量质量都远远超过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出现此现象的相关因素有
①城市经济的发展
②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
③开放的社会环境
④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
①城市经济的发展
②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
③开放的社会环境
④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1.
下列政策或措施反映北魏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是
A.“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
B.“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
C.“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
D.“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
12.
宋太祖赵匡胤“惩藩镇之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城,立更戍法,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堕”。对这种办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可收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效果 |
B.免去将官专权的威胁 |
C.不利于抵抗辽朝的进攻 |
D.对作战十分有利 |
14.
《资治通鉴》中称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而另有文献记载,这一年高昌王鞠文泰入朝谓“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贞观十一年,马周上疏谓“今之户口,不及隋之十一。”依据材料,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唐初社会生产仍然不及隋朝全盛时期 |
B.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贞观初年的状况 |
C.唐初户口数远不及隋朝与隋末战乱有关 |
D.《资治通鉴》是史书,其记载全部真实可信 |
4.选择题- (共3题)
16.选试剂鉴别下列离子.
H+{#blank#}1{#/blank#}; OH﹣{#blank#}2{#/blank#}; CO32﹣{#blank#}3{#/blank#}; Cl﹣{#blank#}4{#/blank#}; SO42﹣{#blank#}5{#/blank#};NH4+{#blank#}6{#/blank#}.
17.选试剂鉴别下列离子.
H+{#blank#}1{#/blank#}; OH﹣{#blank#}2{#/blank#}; CO32﹣{#blank#}3{#/blank#}; Cl﹣{#blank#}4{#/blank#}; SO42﹣{#blank#}5{#/blank#};NH4+{#blank#}6{#/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