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一中2019届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82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5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吕后在宫廷中的权位争夺,并不妨碍她推行一些德政。她在称制的元年春正月,诏除三族罪及妖言令,称制五年初戍卒更,用以代替秦以来戍卒的无限期,这都是在刑罚、减徭役方面的德政。司马迁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吕后德政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吕后德政的主要意义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3月21日晚,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称:“吾人可击败希特勒,余作此语,即表示希特勒及其作恶之力量,将被粉碎,了无余存,然后吾人终将前往世界之另一方面,惩处貪婪残暴之日本帝国,拯教救中国于长久磨难之中,解放吾人本身及荷兰盟友之海外领土,开使日本对于澳洲、纽西兰及印度海岸之威胁,永远解除。”丘吉尔这里明确提出,在彻底消灭章特勒的法西斯力量,使之“了无余存”之后,才能前往“世界之另一方面”,向东方的日本法西斯进攻。丘吉尔提议,美、英、苏三大国立即会商成立战后的世界机构,讨论“有效载军”,审判战争“罪魁祸首及其党徒”,交还劫掠物资与美术品,防止“未来期间再发生战争”以及“广泛之饥馑”等种种问题

——摘自杨天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宋美龄与丘吉尔》

(1)根据材料概括丘吉尔演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丘吉尔的主张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地人。他的太叔祖周荣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这使周瑜自添了几分儒雅。他的叔叔丹杨太守周尚深知其侄乃人中龙风,于是让周瑜来到丹杨,早晚对其有所教诲。兴平二年,周瑜的至交孙坚之子孙策途经历阳时,驰书周瑜,邀其共创天下,周尚把周氏一门之部曲家丁连同粮草船只悉数相赠,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孙策死后,作为淮泗集团首领的周瑜对孙权“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为维系东吴本土人心,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

——摘编自崔兰海《论周瑜的谋略和胆识》

(1)根据材料,指出周瑜能够成为一代“人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瑜巩固东吴政权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缔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谤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恚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材料二 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制约等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核心。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恕,同时要防止诬告株连,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围内的实现。

——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

材料三 根据1954、1975、和1978年三部宪法的规定,只有全国人大才享有制定法律的职权。1982年宪法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的立法权,对二者的立法权限作了具体划分。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各种重要的法规近两千件,但总的说来还是不健全不完备。

——《论我国新时期的经济立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扩大全国人大常委立法权的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时期
人物
内容
维新变法时期
康有为梁启超
倡孔教与基督教抗衡。康有为组织圣教会,梁启超设立保教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
辛亥革命时期
邓实、黄节章太炎
成立国学保存会。提倡研究国学,保存国粹,提出了“保种、爱国、存学”口号
新文化运动时期
杜亚泉梁漱溟
中西文化可调和互补,却不能彼此互代。肯定民族文化独立的体系与价值。
 

——据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整理

上表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9题)

6.
下图是廖冰兄的《抗战之变化》漫画,该漫画昭示的主题是
A.日本侵华手段极为残忍
B.抗战是一场持久的战争
C.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D.中国能迅速赢得胜利
7.
马克思说:“通过这次革命,他们把权力保持在人民的手中,即用领导者的政权机构取代了先前统治国家的政权。”马克思肯定了巴黎公社的
A.暴力革命斗争方式
B.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C.普选建立政权方式
D.新型政府运行机制
8.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记载:“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这一措施体现
A.关税自主运动的完成
B.对国际市场秩序维护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效果
D.国民政府发挥经济职能
9.
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A.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10.
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11.
18世纪60~80年代,印度商人被排斥在收购手工业商品活动的范围。东印度公司规定,印度织布工人在未完成公司订货之前,不得为其他人和其他市场工作。这表明印度纺织业
A.己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B.得到了东印度公司的支持
C.因英国的排挤走向萧条
D.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2.
“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这首竹枝词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目的是
A.满足军事工业发展需要
B.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
C.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13.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
A.走向成熟的轨迹
B.天下私有的本质
C.因循反复的特点
D.集权体制的根源
14.
在西欧经济和政治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每一变化都伴随着以复兴古典文化为特点的思想文化运动;8、9世纪,注重恢复学习拉丁语,由此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保留了最基本的载体;12世纪,促进了对古典哲学的学习;14、15世纪在创新古典文化的同时,深刻地探究了人的本质。可见,14、15世纪时的思想文化运动
A.推动了欧洲古典文化的繁荣
B.是对中世纪文化的彻底决裂
C.是前两次发展基础上的升华
D.推动了欧洲政治革命的到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