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市西充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569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1)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权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伯利克里为民主政体创新了哪些措施。
(3)谈谈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的认识。
2.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曾试图通过变法走上富强之路,但两者结果却截然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注:“上喜选”与“蒸汽船”谐音)

——日本民谣

材料二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日落紫禁城》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乎有富强之势。

——黄遵宪

材料四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五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1)据材料一、二,归纳中日两国这两次变法的共同背景。
(2)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明治维新哪些领域的改革更为推崇?
(3)据材料四,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4)据材料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综上所述,你认为一场改革要取得成功应着重关注哪些问题?

2.单选题(共14题)

3.
古代雅典10所高级法院,平均每所500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法选出(另有100名候补)陪审员在开庭时听取原告、被告和证人的口供,当他们弄清案情时,陪审员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事先不做商议。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杜绝陪审法官徇私枉法的危险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正性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4.
恩格斯在1894年11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对“分水岭”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
A.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C.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5.
胡绳曾写道:“过去,人们是在建立人间天国的号召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的,这种号召在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中黯然失色了。过去,太平天国的革命政治和革命思想是以宗教的语言表达出来,自经天京大变乱后,这些宗教的语言也不能不丧失其魅力了。”胡绳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B.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标志
C.天京变乱动摇了太平天国革命信仰
D.太平天国运动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6.
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7.
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都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小工人日子更难过了
C.这么些赔款,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
D.听说小青年们有的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
8.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下列条款与此意思相符的是
A.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B. “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
C. “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D. “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9.
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数的观众,是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这一主张意在
A.激发沦陷区的民族意识
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
10.
“当柏林墙竖立之后,华盛顿感到‘舒了口气’。虽然肯尼迪公开谴责这是对边界的野蛮封锁,但‘实际上认为柏林墙是结束柏林危机的转折点’。”这是因为“柏林墙”的修建
A.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
B.遏制了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
C.便利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D.为美国组建北约提供了借口
11.
德国文学家海涅把马丁・路徳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
A.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
B.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
D.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
12.
伽利略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方法。伽利略的新方法
A.标志近代自然科学产生B.重视系统的观察和实验C.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D.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13.
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据此,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C.“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4.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提出的科学与民主的口号,是继承以往的科学和民主思想而来的,但亦有重要的不同。这里的“不同”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强调
A.实现富国强兵
B.改造社会制度
C.提高国民觉悟
D.批判传统文化
15.
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良翻译的《外国公法》,奕䜣上奏说,“该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
B.近代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外交
C.法律制度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D.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
16.
《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