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间企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方式所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间企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方式所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联合国宪章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交给以五大国为核心的安全理事会,使其有权作出全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强制性决议。宪章取消了国联盟约的一致通过原则,把大国地位和大国一致的内容明文载入有关条款。表决程序采取大会2/3多数和简单多数通过两种办法,否决权仅仅限于安理会,只给五个常任理事国。不仅如此,联合国还拥有派遣部队充当安理会支配下的一支常设军事力量的权力。这样联合国不仅从道义上而且在武力上使其决议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及其教训。
材料 联合国宪章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交给以五大国为核心的安全理事会,使其有权作出全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强制性决议。宪章取消了国联盟约的一致通过原则,把大国地位和大国一致的内容明文载入有关条款。表决程序采取大会2/3多数和简单多数通过两种办法,否决权仅仅限于安理会,只给五个常任理事国。不仅如此,联合国还拥有派遣部队充当安理会支配下的一支常设军事力量的权力。这样联合国不仅从道义上而且在武力上使其决议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联合国与国际联盟比较研究》
(1)据材料,简要评述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与国际联盟相比,联合国运行机制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及其教训。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从1941年到1945年,实际给苏联的军用物资约为1600万吨。这些物资品种繁多,总价值为102亿美元。
(1)材料一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动机是什么?
(2)材料二作者的基本论点是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出美国的对苏政策发生了什么改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从1941年到1945年,实际给苏联的军用物资约为1600万吨。这些物资品种繁多,总价值为102亿美元。
——《世界历史》杂志(1986年11月)
材料二 总的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而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美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1946年2月)
请回答:(1)材料一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动机是什么?
(2)材料二作者的基本论点是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出美国的对苏政策发生了什么改变?
2.单选题- (共15题)
4.
梭伦改革之后,争权失败者大多被处以死刑,或被没收财产后再遭驱逐,但其家族往往伺机报复,掀起新一轮斗争。公元前5世纪初,陶片放逐法启动,“得票最多的人由执政官宣布放逐10年,但有权享受他们产业的收入”。该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A.政变频繁发生 |
B.城邦稳定发展 |
C.实现直接民主 |
D.防范僭主专权 |
5.
克里斯提尼改革后,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这是因为改革( )
A.使雅典公民权得到扩大 | B.缓解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
C.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 D.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
6.
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
A.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 |
B.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 |
C.民主实质只是流于形式 |
D.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 |
7.
古希腊具有突出的表演文化,其行为以多种具体形式广泛存在于城邦生活之中。凡举公开场合的诗歌朗诵表演、体育竞技、宗教祭祀以及诉讼演说,无一不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现。这现象有利于
A.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 |
B.激发公民参政热情 |
C.推动公民个性的发展 |
D.彰显以人为本理念 |
8.
(题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欧洲中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法便在一切国家里(法国是在16世纪)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除了英国以外,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的”。这论述意在说明
A.罗马法成就突出的原因 |
B.欧洲法律体系的完善 |
C.罗马法具有丰富的内容 |
D.罗马法对欧洲的影响 |
9.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第二条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至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B.调整了个人财产的纠纷 |
C.保护罗马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
D.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
10.
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这就是由“控诉式诉讼”派生出来的“不告不理”审判原则。这说明古罗马 ( )
A.减少诉讼案件 | B.维护贵族利益 |
C.注重法律程序 | D.强调证据作用 |
11.
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这表明早期罗马法( )
A.审判的程序非常严密 | B.保留了习惯法的原则 |
C.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 D.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
15.
—战后,威尔逊总统亲自参加《凡尔赛和约》的谈判,但该条约遭到了参议院的否决,使美国不能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参议院此举
A.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
B.反映了立法权已超越行政权 |
C.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 |
D.体现了其与总统间权限不明 |
16.
著名学者高全喜认为“光荣革命就是‘革命的反革命’——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起到了革命的意义,同时却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据材料判断,“反革命”指
A.资产阶级向旧贵族妥协 |
B.议会违背了人民的意愿 |
C.避免了再次暴力斗争的出现 |
D.资产阶级政变更换国王 |
17.
易中天在《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一书中说:“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是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材料中“精巧的设计”指的是
A.君主立宪政体 |
B.社会主义联邦政体 |
C.联邦共和政体 |
D.君主专制政体 |
18.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这里“新的原则”是指
A. 议会至上
B. 和平渐进
C. 自由平等
D. 分权制衡
A. 议会至上
B. 和平渐进
C. 自由平等
D. 分权制衡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